第七十四章 年代文世界14(1 / 2)

村里选人参加的时候, 原则上是要求每家两个人参与,有青壮年男人的,就男人上, 没有男人的, 或者男人年纪大了的,就让家里的妇女上。

总之村里上上下下,一百多户, 报名了两百多人。

至于那些知青, 以四人为一单位,也就是说, 四人能上两人,十六个知青可以报八个名字,至于到时候怎么干活,怎么分配鱼, 就他们内部自己解决了。

毕竟村里那么多户, 大部分人家都超过了四口人,说起来, 还是他们赚了便宜。

毕竟只要他们分配的好, 其实每个人都能拿到二十多斤鱼的。

而村里人就不一定了, 像安大伯家,就有七口人,不算上安诚的话,也有六口, 他们分到了八十多斤,平均下来, 每个人也不过是十五六斤。

这还是好的, 有些人家小孩子多的更惨。

不过也没办法了, 至少安支书还算公正,年纪大的老人们,都另外给了一份,算是补贴有老人要赡养的人家。

安大伯一家得的鱼在村里不算多,也不算少,但这些足够他们一家吃一年的。

而且还有安西的鱼,因为是安西提供的药,所以经过村里的一致同意,决定给安西一百斤。

安西也没推辞,拿出十斤给安大伯家,算是他在这里吃饭的伙食费。二十斤送给安桃,她不是村里人,没有分配到鱼,安西打算给她家送点。

安桃公婆和安树的父母交情好,他们在安树父母死后,也一直惦记照顾着安家。所以安西也不吝于回报一二,即使这份好安树没有享受到。

但情谊就是情谊,心意到了,你得领情。

二十斤给安杏家,她嫁给了本村人,也分到了八十多斤鱼。可是她和安桃一样是安家嫁出去的女儿,没道理给安桃不给她。

因此不管安杏怎么推辞,安西都把鱼给他们送过去了。

剩下的五十斤,安西打算明天和村里人一起,拉到供销社卖掉。倒也不是缺这点钱,只是安西并不喜欢咸鱼,留下几斤尝尝就行了。

他要是想吃鱼,有的是方法。

安西的这个决定,别人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因为大部分村民都是这么干的,农村人家,哪里真的能都留下来自己吃,当然拿出去换钱了,顶多给亲戚朋友送一些。

不过也只有一两斤的,像安西这样十斤二十斤送的,绝对属于异类。

不过安西这么有本事,能配出这么厉害的药,想来也能挣更多的大钱,看不上这些鱼。

他们现在对安西已经有了盲目的信任,好像不管他做什么都是正常的。而且他只是大气一点,给姐妹家多送点鱼怎么了,就是全部送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啊。

不过,我家儿媳妇怎么就没摊上这么个能干的兄弟呢。

还是安家姑娘有福气!兄弟一个个出息不说,还惦记着她们。

这可是正正二十斤鱼呢。

第二天一早,村里人就拉着一辆辆大板车,带着一车车的鱼去了县城的供销社,除了上交的部分,全都卖成钱。

这个年代的供销社有个好处,不管东西有多少,只要不是坏的,他们都会收购。

而且还不会压价,不会因为收了很多,而把价格压低,说是八毛钱一斤,就是八毛钱一斤。

村里每户人家,基本上都卖了五六十斤鱼,多的甚至是七八十斤,除了自家留点尝尝鲜,其他的都拉出来卖了。

因此每家每户多多少少都赚了有几十块钱,那叫一个高兴啊,回去的路上都是喜气洋洋的。

安西没有和他们一起走,他打算去买点东西。

首先就是肉,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鱼了,但肉的口感是不一样的,好些天没吃了,安西还真有点想念。

供销社的售卖处在另一边,需要拐个大弯,进到里面,发现人还挺多的,尤其是肉摊的前面。

安西看到还有半扇猪肉,显然是刚杀没多久的,不然不会留这么多。等了好一会儿才轮到他,他买了几斤五花和一些骨头,另外把剩下的板油都卖走了。

然后就是糖果和饼干,安西每种都选了不少,买回去给孩子们当零嘴。

另外就是红糖和麦乳精了,这个年代的人都觉得这些养身体,安西也买点回去,算是孝敬大伯夫妻和堂伯夫妻的。

买完之后,安西又逛了逛,找到邮局,买了不少废弃的旧报纸。

这里的报纸基本上都是本省的,地址都在省城,有市报,日报,明报等等,每种报纸的侧重点都不一样,但内容大同小异,除了一些政治需求以外,基本上是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的。

这些安西都能写,而且能变着法儿写,比报纸上这些空洞无味的内容可有趣多了。

打定主意,安西买了不少信纸和信封。买邮票的时候,他突然想到,后世有集邮爱好者,有些绝版的邮票可以抄到天价去。

可惜他不懂,也不怎么感兴趣,即使以后能换很多钱又怎么样,他又带不走。

想想还有点难过,挣了几辈子的钱了,他的存款永远就那么点,哎!

不过值得安慰的是,至少他的记忆还在,学会的技能还可以用,这就够了。

看来,这辈子也不能得过且过,还是要多学点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