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年代文世界37(1 / 2)

录取通知书下来的时候, 离过年还有半个月,而开学却是第二年的二月,满打满算还有2个个月的时间。

对于其他人来说, 忙着政审,忙着返乡,忙着□□, 年后还要提前出发, 时间会有点紧张。

就比如孙秀秀, 她得提前带着婆婆和两个孩子来京城安家, 然后回下河村办资料, 最后又得赶回京城报道, 时间非常紧张。

好在京城有安西帮忙安排,她把人送到,就直接回下河村了。

但安西没有这个顾虑, 在华夏大学大开绿灯的情况下, 他的入学在年前就办好了, 并且在年后没几天就可以拿着学生证去蹭课了。

学校里除了还没来报道的第一批大学生以外, 还有之前几届的工农兵大学生, 他们虽然是被推荐上大学的,但能来华夏大学, 也确实都有真材实料。

安西之所以提前过来, 也是看到了学校一位语言学家开设了一门课,讲语言的起源与发展规律,以及现在进化的特点。

这是门纯理论研究课, 但对于安西学习语言, 还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因此就厚着脸皮来蹭课了。

这门教授学识渊博, 讲解也深入浅出,让安西的兴趣越来越大,课后也渐渐爱往图书馆跑,更加深入的学习研究。

等到开学的时候,学习法语之余,安西也捡起了英语的练习,以前就学过,只是长久不用了,难免生疏。与此同时,语言研究理论也没有落下。

一时间,他忙的飞起,除了固定去张家看小团子的时间,医院的工作都辞掉了。

安西这样的情况,在学校也不算突兀,这年头,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是刻进骨子里的,有机会进大学学习,大家都是铆足了劲的。

只是安西格外优秀而已,还是大一的时候,他就以借读的身份,获得了教授的认可,跟着教授身边研究言语的历史和发展。

教授知道他同时兼修法语和英语,并没有说什么,反而隐隐赞同的态度。

毕竟实践也是研究的一部分,有学习一门甚至多门语言的经历,对于语言的研究会更有感触,想法也能更深入。

教授自己就是一个例子,他曾经出国留学,在欧洲呆了八年,学了四门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和俄语都很精通。

回国后,他又接触到了各地的方言,对于语言这门学科产生了深深的兴趣,所以才会深入研究。

安西实用主义的想法,并没有让他觉得不高兴,反而认为是理所应当的。

语言就是拿来用的,如果不用,那研究的再透彻,也毫无意义,早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忙碌的时间总是过的飞快。

四年后

“爸爸,团子不要上学嘛,团子要去看哥哥。”六岁的安晓遂,抱着安西的大腿撒泼打滚,就是不肯乖乖去上学。

安西似笑非笑的看着他,“那不是你哥哥,你应该喊叔叔。”

“可是哥哥只比团子大一点点,叔叔是很大很大的。”团子假装听不懂,他可喜欢那个可漂亮可漂亮的哥哥了,好想带回家啊。

也不知道这小人是什么时候跟着舅妈学会的坏毛病,喜欢长的好看的人,看到好看的男生就喊哥哥,好看的女生就喊姐姐,也不管人家的辈分年纪。

他倒是不会跟着好看的人走,而是想尽了办法,把好看的人骗回自己家。

六岁不到的小家伙,鬼精鬼精的,经常把那些比他大的人骗的团团转。

而这次,他的目标是安西的表弟。

那孩子只有十六岁,但长的那叫一个好看啊,雌雄莫辨,不说团子,就是安西第一次见到都惊为天人。

安西看过很多好看的人,黛玉姐弟,花满楼等都是顶顶好看的人。

但这个表弟还惊艳到了他。

他的美是不分性别的,就是那种让你看了一眼,就再也挪不开眼,过后依就念念不忘。

也得亏这孩子家世显赫,不然美成这样子,真的是件很危险的事。

说起这个表弟,就不得不说起当初安西放弃找寻的小姨刘秀美了。

没想到事隔这么多年,她居然找来了。

不过当初那事,确切来说,还真不能怪她。

刘家是传承两百多年的大家族,家教深严,家族子弟教养出众,从清朝开始就有人一代代出仕,虽然担任高官的是少数,但一直也没断了传承。

刘家的祖先是个深谋远虑之人,一直崇尚激进与低调的原则。

他留下最重要的一条家训,就是‘高调学习,低调做人。’对于学问,一定要有专研的精神,但学到了就是学到了,不可炫耀,不可攀比。

这条家训在清朝最好的体现就是,家族中的孩子,不管男女,从小就要学习各种知识,等到了一定年限,选择其中一种或者几种,一直学下去。

然后在每一代的孩子中,选几个机灵剔透的,专研科举,然后进入官场。

不管这些孩子能做到几品官,家族都鼎力支持,如果没什么大志向也没关系,调回老家来庇护家族。

因此随着两百年的发展,刘家成了当地的庞然大物,可谓是土皇帝。

但刘家低调啊,即使能在当地一手择天,但他们什么也没干,就是土地也没有想象中的多。

唯独一点,当地,甚至附近几县的所有学院,背后都由刘家掌控,只是这事知道的人只有刘家的嫡系而已。

到了民国时期,刘家的族长敏锐的发现了不对劲,秉持着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碗里的原则,他给家族中的子弟做出了不同的安排。

有去英法美各国留学的,有参政的,经商的,也有做学问的,各式各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