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5章读一本书(2 / 1)

诡三国 马月猴年 1527 字 25分钟前

大汉骠骑府衙内院。斐潜捧着一本书,坐在厅堂之中,然后一边看着,一边噗呲呲的笑。旁边的原本在捣鼓着斐蓁铠甲的黄月英有些不解,瞄着书的封面,然后又看了看斐潜,终究是忍不住,凑了过去,『看什么呢?考工记?考工记有什么好笑的地方么?』斐潜点了点头,然后又看了看黄月英正在编制的铠甲,眨巴了一下眼,『那个什么……我说,那小子穿的不用做得这么精细罢?话说回来,我的铠甲,月英你也好久没有帮我修整过了……』黄月英满不在乎的嗯了一声,然后看到斐潜手里的确实是《考工记》,并不是换皮的书,也就失去了继续询问的兴趣,又重新坐了回去,开始编制斐蓁的铠甲鳞片起来,『你的铠甲还需要我修么?拿给大匠去修就是了……再说了,你又不上阵杀敌,坐在后面而已,也用不着那么精致的……』『啊?那么蓁儿也不上阵啊,他的铠甲也可以交给大匠去做啊?』斐潜多少有些不爽的说道,『只不过是去一趟阴山而已……』黄月英气鼓鼓的瞪了一眼斐潜,『那怎么能一样?大匠做的我不放心!啊呀!别吵我,看,缝错了!』斐潜:『……』好吧,你赢了。斐潜默然片刻,拿着书站了起来,『我去找一下岳父大人……』看看能不能退货……退货么,大概是不可能的,毕竟拆封了,又早就过了七天的时效。斐潜到了侧院的时候,却没有找到黄承彦,一问,便是早早就出去。出去了?斐潜想了想,便是带了护卫,直奔城外的工房之所而去,然后果不其然,黄承彦便是在此。黄承彦到了长安之后,见到了斐潜在长安有那么多的工房,便是兴致勃发,似乎是觉得自己一生所学的东西,亦或是在脑海之中的想法终究是有了用武之地,这些天几乎都在工房工匠之处晃荡。斐潜找到黄承彦的时候,黄承彦正在和工匠商议着什么。斐潜也没有着急,等着黄承彦说完了,然后才上前,见过了礼,然后问黄承彦方才是遇到了什么问题。『铁水难出……』黄承彦舔着一根笔头,然后一边在木牍上记下了方才的事情,一边说道,『今有戟、矛、匕、刀、杖、镞、胄等,皆需用铁,新至铁料,不甚美也,以旧法所制,多孔且渣,难以成型……』虽然说现在竹纸已经产量较大,但依旧有些人习惯用旧的木牍竹片来记事,比如黄承彦就觉得木牍比竹纸更好用,不至于轻飘飘的,亦或是一转眼就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铁料不同,便是配比亦需不同……』斐潜点了点头。因为之前和曹操的冲突,然后从山东那边运过来的铁矿石,自然就减少了许多,然后斐潜自然就需要将原本川蜀的一部分铁矿石先凑合着用。『若是不美,便是先做镢、锄、镰、铲、锛等器……』斐潜说道,『如今流民甚众,开春必然急需此等器具……』黄承彦愣了一下,然后看了看斐潜,笑着点了点头,在木牍上又是记下了这一条,才放了下来,说道:『贤婿寻某何事?』斐潜吞了一口唾沫,顺便将在嘴边的两个字吞下去,然后说道:『岳父大人且看……』斐潜将手中的《考工记》递了过去。黄承彦稍微翻看了两下,然后也宛如先前斐潜一般,噗嗤嗤的笑了几声,说道:『一派胡言,不值一提……』《考工记》么,其实说起来,也未必像是黄承彦嘴中的那么的『不值一提』,在某些方面上还是能够展现出华夏在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特别是在齐国之中的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是关键的问题,也是在这个『一定的参考价值』身上。如果真的有人要按照《考工记》上面所记载的来做,那么必然就会被坑得死去活来……《考工记》上面记载的是青铜时代,也就是战国时期的一些工艺,就拿简单来的来说,青铜合金的冶炼配方一直以来都是决定青铜器最终性能的关键因素。衡量某一文明在青铜器时代的金属冶炼水平,最直观的标准就是其对青铜合金配方的总结与掌握水平。最为典型的,便是在《考工记》之中,虽然记录了大量当时各种器物制造的工艺流程与生产规范,其中就有对不同器物所应采用青铜配方的记录,合称『金六齐』,但是这个『金六齐』么……『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黄承彦嘿嘿笑了几声,说道,『若真以此法冶金,便是祸国殃民之辈尔……』斐潜点头,然后说道,『然如此谬误之法,为何得以流传?』黄承彦皱起了眉头,『这个……』何止是流传,甚至成为了皇室重典。斐潜手中的这一本《考工记》,全称应该是《周礼·考工记》。西汉之初,因为《周宫》之中『冬官』篇佚缺,河间献王刘德便取《考工记》补入。后来刘歆校书编排时改《周官》为《周礼》,便有了此篇。春秋之事,确实是以青铜为主,也就是铜锡合金,可是这个铜锡之间的比例,却并非宛如『金六齐』之中描述的那样,以『六分其金,而锡居一』,甚至是两分金配一分的锡……虽然说在华夏冶金早期,也有对于金属认知不全,铅锡不分,亦或是在某些方面上出现错误的的情况,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了上千年的青铜冶炼发展,居于生产一线的工匠不可能会出现这么重大的纰漏,也不会搞出什么这么荒唐的冶金配比出来。锡含量过高,就会导致合金发脆,毛坯根本无法进行进一步的精加工处理,也就是顶多用在不需要开刃的浇铸器皿上,也就是说钟鼎之器才勉强可用,至于其他所谓刀斧箭矢什么的,根本就不要想了。因此,只要稍微懂行一点的,看见了这个《考工记》当中的冶金配比,都会觉得可笑,就像是黄承彦,几乎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问题来。只不过斐潜提出来的第二个问题,才是更为荒谬的事情。如果说冶金配比是第一个错误,而编撰《考工记》的人,便是第二个错误,错上加错。然后后人再以《考工记》来指导约束工匠,便是演化成为灾难性的错误……『或是……』黄承彦沉默思索了片刻,『假意曲之,以谬他国?』毕竟这个《考工记》记载的一些东西,是以当时齐国的工艺为模板进行编撰的,所以也不排除齐国故意拿出一些似似而非的记录来,企图蒙混欺瞒其他的国家。斐潜点了点头,这也不妨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合理的解释,『然今大汉一统四海,尤需此等假谬之书乎?』『这个……』黄承彦回答不出,索性将书丢在了一旁,然后看着斐潜说道,『说罢,贤婿欲何为?』『倒也没什么……』斐潜呵呵笑了笑,然后问道,『且不知岳父大人,可是愿出任「大考工」一职?』『啊?「大考工」?』黄承彦皱眉问道。斐潜缓缓的点了点头,然后看着在工房之处忙碌的这些工匠,缓缓的说道,『大考工,掌工匠之术,考天下之工,休令此等之书,谬于后人是也!』掷地有声,铿锵有力。黄承彦愣了半响,看着斐潜,似乎被斐潜的庞大心胸和对于未来的深谋远虑所感动,深深的点了点头,『甚好!甚好!只不过……这「大考工」之职,官秩几何?』『嗨!』斐潜没好气的说道,『比两千!同九卿!干不干?』黄承彦哈哈大笑,然后退了一步,向着斐潜拱手而礼,『如此,臣,见过主公……』……(o′?□?`o)……对于农夫来说,所谓农闲,并不是可以真正的闲下来,像是后世那种下雪了便是可以待在家中,盘着腿在火炕上,然后闲扯些有的没有的,然后聊累了吃,吃完了喝,喝完了睡的日子,简直对于汉代的农夫而言,那就是做梦也不敢去想。对于大汉的农夫来说,农闲,只不过是干的活少一些而已,不用在田亩之中从天亮做到天黑罢了。从很多很多的活,到少一点的活,便算是农闲了。冬天,虽然说田亩被雪覆盖,不用去耕作,但是房子需要修一修,篱笆需要加固一下,院子后面的菜地或许还要再整一整,还有山脚下那块荒地,也是要去修理一下,否则开春了之后,野草疯长起来,一年为了开垦新田地所付出的汗水,然后多半又要落空。虽然天气寒冷,可是农夫依旧带着两个孩子,背着工具到了荒地上。荒地要改成田地,可不仅仅是放一把火就可以了。那种方式在上古时期还可以用,现在就不成了。因枣子读书 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