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招商(1 / 2)

宦海云飞 灵台山祖 2409 字 2022-12-11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陈文玉哪里会胡说呢!毕竟和李国藩在一起工作了那么长时间。果然三天后,一纸红头文件到了开发区:任免通知。经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波请省委批准,郝东蕊同志任市长助理、市招商局局长。任命刘博为西河市经济开发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免去郝东蕊的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职务;免去刘博的临泉市市委常委、副市长职务。

郝东蕊非常激动。自己刚刚提为正局级才一年多,现在就是副市级待遇的干部了。看来还真的误会李国藩了,李国藩的严厉是对看得上眼的才能有。看不上眼的想让他严厉还不可能呢!

刘博更不用说了。临泉的常务副市长是比开发区的管委会主任好干。毕竟临泉是全省经济第一大县。虽然叫做市,还是县级市嘛!到了刘博这个副县层次,大家更多的是希望政治的进步。现在,刘博终于跨过了正县级这道坎,年龄不过也才三十多岁,未来一片光明。何况还有自己紧紧跟随的李国藩大力提携,前进的速度一定不会太慢。开发区既然纳入了李国藩的视野,那么,凭借李国藩的能力和社交层面,开发区的发展甚至是腾飞指日可待。刘博对此充满信心。开发区发展了,进步的希望也就大了。何况李国藩前进的速度会把大家的前进速度及一步提升。

最不高兴的是副市长毛玉荣。回到家,她就把手包啪地摔在了桌子上。她老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明波看了她一眼,劝道:“老毛,你这个脾气是不是为姓郝的和姓李的发的?不就是提拔了个市长助理吗?你的年龄也不小了,这么还这么看不开?招商引资那么容易吗?姓李的小市长能有多大本事?把个新春镇搞好了不代表能把西河开发区搞好。别看他把李云和张子才搞倒了,那是他俩太贪。可咱们没有啥把柄在他姓李的手里。就算变动,顶多让你到人大政协养老。还有,咱家不是没有上层关系,怕什么?老毛,看开点吧!”

“看开看开,凭什么叫我看开?我就不信,那个郝东蕊会在招商引资中能有啥作为。我就不信了,老娘前后也引进了四个多亿的投资。她郝东蕊能有我这么多社会关系?不错,我是通过爸爸的老关系引进的资金,还有市建行的的配套贷款。这也是能力。我看这回他们最后要是引进的资金少,招不来商,李国藩咋对市委交代。哼!还八到十个亿呢?吹牛吧!那个郝东蕊就是个小妖精,我看是个九尾狐狸精。不知咋就把李国藩给迷上了。哼!”毛玉荣气呼呼地坐在沙发上,高声骂着。

“老毛,这事别瞎说。你引进的那四个多亿资金,不都按规定得了奖金了?咱们家不用贪污受贿,就有了四百多万的进项。这都是你的功劳。现在,你还是主管招商引资的副市长,今后没有成绩,是他李国藩的事;有了成绩,也少不了你这个副市长的功劳,奖励还不会少得。何乐而不为呢!”

“嗯!老明,这话也在理。我是靠亲戚和老朋友帮助引进的资金和落户了企业,市里是亏大了,哪能怨谁?优惠政策又不是我一个人定的。现在说我卖国,一点都没有为市财政创收。还说我引进的电镀公司污染严重?难道他们不知道那是吕省长的项目吗?我猜,他李国藩和郝东蕊是不是会把临泉的企业引进来?到时候,这也要拿那么多奖金可不行。临泉市的企业都在西河管辖范围内,不算外来资金。”

明波想了想道:“嗯!这也对。要是他们把这个也当做外来资金提取奖金的话,我会在人代会上弹劾他。还有,电镀公司污染的事是挺严重的。乌都市找了我们多少次了?老毛,这个公司要不是吕省长亲属的公司,我看是得关了。”

“关?连乌都市委书记市长都不敢说这话,也不敢跟吕省长提。那是吕省长的啥亲戚?谁不知道电镀公司女老板就是姓吕罢了,她和吕省长就是床上亲戚。当初我要是不知道这层关系,能叫他们进来?哼!我就不信李国藩敢捋这个虎须。”

李国藩可没有想到有人在惦记他,希望他拌个跟头。现在,他的一半心思放在了企业改制上,另一半心思放在了如何把企业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安置好,使这些人有活做,有钱赚,有饭吃。

临泉和新春的企业虽然安置了一些人。可还有大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到外地抛家舍业地打顾,得活着啊。改制企业本身能消化的实在有限。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得在建立新企业、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下功夫。作为老工业基地,企业改制必然要带来极大地阵痛。而失业的这些人,是真正的工人阶级,无产者。他们要活着,他们是共和国能有今天的功臣。现在,他们的使命完成了,就要步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后尘,成为牺牲品。这是有良心的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何况作为一市之长的李国藩呢!给这些人出路,让他们活下去,还要活得好,是他的责任。

在开发区建立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是李国藩要完成的既定目标。从陈然那里,李国藩知道,一个电子企业要搞得好,必须上下游企业都集中在一起,各有分工。这样的产业群才能形成成本低廉、竞争力强、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一个规模型产业群体,形成产业链条。才会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就像陈然毅然决定与深圳华石科技发展公司共同组建的电子产业一半放在深圳,一半放在苏州一样。因为在这两个地方,这些产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上下游配套健全。链条环环相扣,连接紧密。

李国藩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是看到了这一点。高新产业最后形成的是一个产业群体,不是单纯的一个企业。如果仅仅是单纯的一个企业,那整个的生产成本会高得不得了。要是有个主导的、有优势的电子产业落户到开发区,逐渐这个上下游配套的产业群体就会形成。这个产业吸纳的劳动力非常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西河市现在就需要这样的企业落户。

李国藩安排郝东蕊带队,直接去了深圳和苏州考察。目标就是电子企业。

电子企业有生产电子配件的,有生产机壳的,有生产保护膜的,有生产泡棉的,有生产胶带的,还有生产离型纸、离型膜的、还有生产电路板的、屏幕的。等等。这些企业各有分工。仅生产电子配件的,就有着不同的专业厂家生产不同的配件。要把这些企业引进来,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郝东蕊见到这些大大小小的生产厂,想到要和这些企业一个个谈,让他们到西河市投资建新厂的事,头都大了。同时心里也窃喜:要是这些厂真的能够到西河建厂,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马上就会得到根本的解决。而且西河的经济会飞速发展起来。

可西河的优势并不明显,还有着漫长的冬季增加采暖成本,边远省份运输也是瓶颈。凭什么叫这些企业到西河落户呢?显然,仅有优惠政策和满腔热情是不行的。

谈了几家,果然都不如意。

这时,她意外地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是深圳华石科技的老板张雨打来的,邀请郝东蕊到华石科技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