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书生孙祖寿(1 / 2)

</p>

“这位客官……”杜修明本想着说一声,本店尚未开张,还请另寻他处,可一看那书生瘦骨嶙峋,仿佛再不吃一顿饭,出门就会被风吹到似的,于是到了嘴边的话,又收了回来,道:“里面请坐,但本店尚未开火,你得等一等。”&lt;/p&gt;

“无妨,无妨。”那书生找了个角落,窝着身子坐了下来,从袖中摸出来几个铜钱,数了又数,盘了又盘,那铜钱偏是不多一个。数着这铜钱,书生脸上的愁容更甚了,从这里到京师可还有上百里呢。&lt;/p&gt;

杜修明与杜安边相互看了一眼,杜安边道:“这一看就是进京赶考的人,这一进京赶考,至少是举人,但不知道为何如此落魄。你去问问,我去厨房看看,能不能给他下一碗面。”&lt;/p&gt;

说罢,杜安边往后厨去了,杜修明走到那书生面前,问道:“这位兄弟,可是进京赶考的举子?”&lt;/p&gt;

那书生倒是十分讲礼性,站起来拱手道:“惭愧惭愧,在下并非是举人,只是一落魄秀才而已,前往京师,只是参加乡试。在下孙祖寿,草字必之。”&lt;/p&gt;

孙祖寿,秀才,杜修明看着眼前这人,年纪与自己相仿,但一身穷酸,是一落魄之日。穷秀才,穷秀才,果真如此。杜修明不禁想到,若自己未跟着杜安边一同前来,怕是到这冬天也要忍饥挨饿。&lt;/p&gt;

古时候的读书人,科举之路可谓千辛万苦。县、府两试为童生,便有人一辈子连童生都不是,或者当一辈子童生。进一步院士、岁试为生员,也就是秀才,这已是十分得运。秀才可免丁粮,朝廷又有钱粮发放,便已是吃皇粮的“士”了。&lt;/p&gt;

有了功名之后,要么开馆授课,或者入县衙当个小官。再有上进之意,便可参加三年一试的乡试,秋闱大比,整个大明国的名额只有一千二百多人,按录取比例来算,其难度比会试还要大。&lt;/p&gt;

自古只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考中举人之后,就有了当官的资格,前途无量。朱家之所以日渐兴旺,就是因为有朱一平这个举人。直隶的乡试、会试、殿试,都在京师举行。眼前这个孙祖寿,便是要去京师参加直隶的乡试。&lt;/p&gt;

杜修明看着这个朱一平,心里有了想法。明朝重文轻武,已成事实,凭他一己之力,绝无可能扭转乾坤。倒不如借力打力,拉拢一些文人为自己撑门面,打入“文官”内部,将来遇到了事情,也好有个防备。&lt;/p&gt;

往近处看,杜修明自己是个半文盲,张荣、杨弘、杜安边这些人,认识一些常见的字,要是让他们写文章,那三个人加在一起,不定能凑出两句话来。眼前这个落魄书生,似乎能为我所用。&lt;/p&gt;

孙祖寿被杜修明的眼神看毛了,有些紧张道:“店家,不知你如此看着孙某做什么?”&lt;/p&gt;

杜修明嘿嘿一笑道:“孙先生,在下杜修明,颇为仰慕读书之人。原以为孙先生是去京师参加会试,可问了才知是参加秋闱。现在离秋闱,可还有大半年。不是杜某看不起人,孙先生去了京师,可有谋生之道?”&lt;/p&gt;

说了这话,孙祖寿闭口不言,心里有些想法。他不知在哪里听说了京师有许多落魄书生,靠着卖字画,就能赚一笔大钱,更有甚者,被贵人识得,从此飞黄腾达。孙祖寿嘴上不说,心里还想着娶一个富家女子呢。&lt;/p&gt;

想了片刻,孙祖寿摆摆手道:“用不着了,孙某虽不会做什么营生,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孙某自认这肚子里,还有些墨水,拿去换金玉,撑到秋闱倒也不难。修明兄,多谢你的心意。”&lt;/p&gt;

一股酸儒的味道,扑面而来。杜修明撇撇嘴,站在了一旁,你不来就不来,这么多穷秀才,还怕找不到?只见杜安边将热汤面端了出来,虽然这书生说了,不要一滴油,可杜安边心善,还是搁了点小葱,洒了一小瓢热油。&lt;/p&gt;

孙祖寿见了,不由咂舌,忙是道:“店家,使不得,使不得,放这么多油,又得多花一个铜板。在下没这么多钱,这一碗面,在下吃不起。”&lt;/p&gt;

杜安边拿抹布擦了擦手,回到:“别怕,安心吃吧。咱这酒楼,还没开张,你来吃碗面,算是我这酒楼的第一位客人,不收你的钱。”&lt;/p&gt;

孙祖寿闻言,走到门口一看,匾额还被红布遮着,果真是未开张的酒楼。当下,那孙祖寿不好意思道:“店家,孙某饿得头昏眼花,没有看清楚,实在不好意思。诗经有言,无功而受禄,在位贪鄙。那一碗面,在下还是吃不得。”&lt;/p&gt;

杜安边见此人古板,觉得好笑,回到:“唉,你不吃,现在也没人吃,那面底下我还给你卧了两个鸡蛋呢,等面凉了,就糟践了。”&lt;/p&gt;

一听有鸡蛋,孙祖寿咽了咽口水,但仍旧不肯上前。这时杜修明走过来道:“孙先生,你去别的地方要一碗白水面,指不定还要受多少白眼。既然你不肯无功受禄,不如这样,你为一边吃面,一边为小店写一首诗,如何?”&lt;/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