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裹挟民意(1 / 2)

</p>

“少爷,我去查了,凡是能问到的人,都问了。那俞谏和杜修明根本没有任何亲戚关系,最多就是在山东一起剿过匪。按说俞谏统管千军万马,和这杜家也沾不上什么边。”管家苦着脸道:“这俞谏帮他们只有一个由头,那就是军户护着军户。”&lt;/p&gt;

“军户护着军户,哼,一群无耻小人。”朱一平骂着道,一点也没感到脸红,接着又道:“刚才在堂上,我要是不搅合一下,就得一直查下去,查到我的头上来。眼下这是缓兵之计,过两天又要开堂。”&lt;/p&gt;

“少爷,那……”管家倒是忠心,回到:“派回去的那几个人,可能也办不成什么大事,当时想着,远离怀柔,只要在昌平造些证据出来便是,没在那边做准备。想着栽赃更是来不及了,少爷,还得想想办法啊。”&lt;/p&gt;

“唔,朱家不怕查,那种毒不止朱家有,昌平的这些大户人家,谁当年还没做过那件事情。在杜家酒楼查不出毒药,问题也不大,就好比一坨黄泥掉在了裤裆里,不是shi也是shi,杜修明擦不干净。”&lt;/p&gt;

“哦豁,少爷,我刚才想到一个计策,不知可不可以?”&lt;/p&gt;

“你说……”&lt;/p&gt;

“刚才少爷说了,那种毒大户人家都有,当年靠贩卖人口起家的,在昌平这块地方上可有不少。若是咱们散布消息,说官府要严查当年的事情,他们会如何想?”&lt;/p&gt;

朱一平听了这话,脸色顿时转忧为喜,笑道:“好家伙,姜还是老的辣,管家,你真是朱家的卧龙凤雏啊……”&lt;/p&gt;

管家摆摆手道:“还有一计,则是裹挟民意。昌平军户、民户各占其半,军民不和的情况已是早已有之,特别是本地士子,更是对那些军户不满。”&lt;/p&gt;

朱一平点了点头,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这是儒门为世人安排的晋升之路。哪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在这个世界里,这就是唯一的“正途”。读书当官,当官读书,此乃不二之法。&lt;/p&gt;

当了官之后,免赋役、吃皇粮、高人一等。可凭什么那些军户一落生,就能免赋役、吃皇粮?凭什么他们靠着杀人放火,就能当官坐轿,高人一等?&lt;/p&gt;

这些穷酸童生、秀才,可是选择性地看不到军户抛头颅洒热血,也选择性地不去想,这些军户杀人放火,是为了谁。他们只知道自己寒窗苦读一辈子,却落个一事无成,只剩孤坟一座。&lt;/p&gt;

别的地方,矛盾没这么大,可在昌平这种军民各半的地方,这种矛盾十分明显。朱一平很快便知道了管家的计策,笑着道:“在江南,士人常常聚于官府,抨击朝政,而当地官员,却丝毫不敢动那些士子,故而江南多讼师。”&lt;/p&gt;

“少爷说得是,江南士子能如此,咱们北方士人,岂能没有血性?咱们就跟他们说,昌平军户占去了半数,故而科举的名额只有一半。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连年考不中。这么说了之后,再说那俞谏为了护短,动摇礼制,这一来……嘿嘿……”&lt;/p&gt;

“唔……这一来,那莫胜平想偏袒俞谏那些军户,也得掂量掂量头上的乌纱帽了。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诚不我欺也。”朱一平十分得意地笑了起来,随即又提醒道:“管家,刚才那句得民心者得天下,可是咱们关起门说的,你可不要说出去啊。”&lt;/p&gt;

“知道,知道,这点事我还能不懂么?”&lt;/p&gt;

两人谋划了许久,说做就做,便到处游说忽悠去了。而在州府里面,俞谏反倒是丝毫不着急了。原本着急着回卫所办事,可杜修明在这里,那最该办、最急着办的事情,也就是在这里了。&lt;/p&gt;

莫胜平好吃好喝招待着俞谏,甚至连他手底下的那些亲随,也好生照看。为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将杜修明的消息,打听清楚。从上面传来的话,杜修明这是要进京给天子当贴身护卫,可这个消息到底确切不确切呢?&lt;/p&gt;

若是真的,那莫胜平可万万不敢得罪杜修明。想这些外官,一辈子可能就见过天子一面,当然不知道内宫里的贴身护卫有上万人,加上太监、宫女这些,有整整四五万的人,这些人在外官面前,都可以自称天子的“贴身”。&lt;/p&gt;

实际上,这五万人里面,一辈子能见天子一面的人,也就几百人。能一天见一面的,那更是屈指可数了。&lt;/p&gt;

打听来,打听去,俞谏根本不提这件事情,而他手底下的人,更是守口如瓶。而实际上,早在俞谏出京之时,朝廷对杜修明也没别的意思,只是按功封赏而已。&lt;/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