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真心换民心(1 / 2)

</p>

居养院、漏泽园、安济坊,分别是赡养孤寡老人、安葬孤苦尸骨、医治贫苦百姓的仁政工程,历朝历代都有类似的,用来粉饰太平、德配盛世。可朝廷一旦发生财政紧张,这些仁政工程就会被头一个裁掉,徒留空名。&lt;/p&gt;

自土木堡之役,大明国运不昌,财用日益匮乏。这三座仁政工程,便早已是有名无实,提起这三个东西,在场这些个天天念叨着仁义的人,都觉得脸上无光。可杜修明一出手便给出了九万两。&lt;/p&gt;

立于大殿之内的这些臣子,大多数都是寒门出身。十年寒窗苦读,一朝成名,这其中的心酸,只有他们清楚。特别是从外地赶来,到京师赴考的日子,是最难捱的。举目无亲,囊中羞涩,又不能落了士人的体面。&lt;/p&gt;

若是当时,有那么一个人,能够资助他们一下,那就不会吃那么多的苦了。听了杜修明这么一说,在场的都有些感同身受。忽然觉得杜修明是真在实心办事,心中更是自愧不如,觉得杜修明书读得不多,但还是深明大义的。&lt;/p&gt;

而且他也说了,是从小家贫,没地方读书,只能从军从武。可他现在有条件了,想造福更多读书人,这一颗心,胜读十年圣贤言啊!&lt;/p&gt;

杨廷和听了,心里更是起伏不定。兵马司的账簿,他是看了的,上缴二十万两,几乎是兵马司的极限了。剩下的那些钱,要拿来养活这些吏员、胥役,还要修缮京师的那些路桥街渠,这个家十分难当,这也说明,杜修明没有拿一文钱到自己口袋。&lt;/p&gt;

平日里看着小子,仿佛掉进了钱眼里。为何到了这个时候,却能洁身自好。看来大是大非,他还是分得清楚的。倒是这何孟春,满嘴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假道学真小人,还处处抨击朝政,不辩利害,真读书人之耻!&lt;/p&gt;

大殿之中,唯独何孟春尴尬无比,咳嗽一声,摇头晃脑道:“治大国如烹小鲜,应当无为……君子不吃嗟来之食,杜修明在大街上帖布告,公布此事,简直是有辱读书人……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lt;/p&gt;

何孟春说的这些话,是临时从他那充满墨水的肚子里,胡乱倒出来的一些话,听起来自然是胡说八道了。即便何孟春如此狼狈,可他仍然是侍读学士,不可能让杜修明当着这么多人,说得他哑口无言,不然文官的面子,便不好看了。&lt;/p&gt;

杨廷和打住了何孟春的问话,转头看向杜修明道:“杜修明,你一心奉公,为朝廷办了不少事,虽无罪,但有错。错之一,不该独断专擅,你是五城兵马司,事事应当与顺天府知府协商办差,提前上奏朝廷。”&lt;/p&gt;

“错之二,办事鲁莽,出言不逊。譬如你教训顾静夫那件事,本官也是听说了的。即便对方有错,你也要好心教导。你可是武状元,他只是一举人而已,你是前辈,要明白圣人的恕道。”&lt;/p&gt;

“万知府经验颇丰,你不仅公事要事事请教,私事也要。授官给恶匪之事,本官尚不知道,兴许是风言风语。本官着你亲自去查清楚,给你自己辟清谣言。至于何孟春的这个奏本,就先压在内阁了。”杨廷和说完,转向御座之上,道:“陛下,臣如此处事,可否?”&lt;/p&gt;

那当然是可以了,朱厚熜从来都只说一个可字,可今天却还加了一句话,朱厚熜道:“朕近日想听些新书,请阁老为朕挑选良师。”&lt;/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