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妙招(1 / 2)

</p>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钱庄是杜修明下的最大一步棋,进可举兵反明救天下退可海外立中华,不进不退,亦可保杜家荣华富贵。&lt;/p&gt;

这也是杜修明下的最大的本钱,轻易不可为他人染指。听到朱厚熜要改钱庄,杜修明表情为之一滞。但心里又想,眼下钱庄的钱都在他手里,他说不改,别人想改,那也只能换汤不换药。&lt;/p&gt;

杜修明语气平淡的道:“杨阁老手握财权人事,自然不希望别人与他争权,他反对是人之常情。而钱庄的事情,陛下与臣一内一外,才能与朝廷那些权臣抗衡。若是交给他们……钱庄归谁先不说,最后能不能留存,也说不定了。”&lt;/p&gt;

朱厚熜看出了杜修明的担忧,回到:“钱庄的作用,大家都看到了,正所谓活水生财,钱庄便是长江,国库便是大湖泊。湖泊之水满,则泄之于江河,湖泊之水枯,则以江河填之。如此阴阳相生,而财用不绝也。以前朝廷是一只手,现在是两只手,当然不会自断一臂,回以前的老路。”&lt;/p&gt;

看他说得这么头头是道,杜修明清楚,他这肯定是有人出谋划策的。但他说的有理,算是把钱庄的事情说清楚了,目的也说出来了,那就是要彻底将这钱庄变为大明朝的第二只手。&lt;/p&gt;

当然了,钱庄里面,仍然可以兼顾杜修明的收入和朱厚熜自己的钱。换而言之,朱厚熜是想将国库进一步优化,分解杨廷和财权的同时,又使得国库的钱更经得起花。&lt;/p&gt;

知道朱厚熜的意图之后,杜修明旋即便有了对策,笑道:“陛下圣明,臣也有这个想法。大明投资钱庄,要能公私兼顾就得公私分明,民间的钱是民间的钱,国库的是国库的,绝不能夺民之利。反过来,一旦民存钱款有意外损失,国库的钱还要补贴民间的钱。只有立信,才能将全天下的票号、钱庄都收回朝廷,到那时,陛下就会知道,钱庄不是江河而是大海。”&lt;/p&gt;

朱厚熜微微陷入深思,随即又问道:“公私分明,如何分?”&lt;/p&gt;

杜修明并无准备,但有一些打算,后世对于上面拨款,一定要做到专款专用。一旦允许挪用,那就会滋生很多东西出来。专款专用,就得大而化小,于是钱庄就得分成几个分庄。&lt;/p&gt;

想了一下,杜修明回到:“大明投资钱庄底下,可设几个分庄。比如农业钱庄,朝廷劝课农桑之费用,全部汇入钱庄,不走户部,而农户也能在钱庄办青苗钱和余粮存,别的钱一律不进出,岁末由户部、宫里一起审计。在此之外,还有工商钱庄,朝廷采买的钱全部汇入此处,建设钱庄,工部修桥铺路的钱也都汇入其中。先验货再付款,一笔一笔分细了付。还有邮政钱庄,大明所有的急递铺、驿站全都交给邮政钱庄管理,朝廷拨付各级官吏过路的招待费用,其余让他们自负盈亏。”&lt;/p&gt;

这下子,轮到杜修明侃侃而谈,细细将钱庄的运行给他孙清楚了。朝廷的营造之费、采买之费,还有驿站招待之费,全都是上下贪墨的重头。这就相当于一个池子,底下有三个大窟窿在往外流水,就是注入再多也终究填补不了。&lt;/p&gt;

杜修明这些改革,正是堵漏之策。这些话说得朱厚熜兴致勃勃起来,可杜修明马上又泼了冷水:“说起来易,做起来难,这些事情只能先在京师试行,缓缓摸准规律,再推行天下。如果顺利的话,三十年或许有所成就。”&lt;/p&gt;

“三十年?古之帝王。能执政三十年者,又有多少人?三十年,朕等不及了。修明,你给朕想想办法,五年之内看到成效,如何?不……”朱厚熜看着杜修明,想了一下道:“你去江南推行四大钱庄,朕在京城继续稳固大明投资钱庄。你先想个办法,帮朕将这投资钱庄先公私分明再说。”&lt;/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