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严嵩入京(1 / 2)

</p>

“裘盛是河南都司,管着一省的军务,不论明规暗律,他比谁都清楚。陛下可将京卫军务交给他去办,这是以毒攻毒。但却不能听裘盛的半句话,有疑问问臣的岳父便是。”杜修明缓缓道:“至于这个严嵩,臣还未见过。”&lt;/p&gt;

“未见过?”朱厚熜迟疑了片刻,还是问道:“既然没见过,修明何以知道他是人才?难道以前认识,或者修明有什么朋友认识?”&lt;/p&gt;

“不认识,别说臣的朋友,连吏部尚书杨阁老都不认得。但我看这个名字,就知道这是个人才,严嵩字维中,一听就是有本事的。”杜修明颇有些无赖地说到,听得朱厚熜一愣一愣的,这也太不讲理了。&lt;/p&gt;

可在杜修明身上,不讲理的东西多着呢,而那些不讲理的事情,全都成了真理。朱厚熜想了想,道:“裘盛是河南都司,朕恐怕调他入不了京。这严嵩若是外官,朕恐怕也用不上,为之奈何?”&lt;/p&gt;

杜修明则是笑道:“陛下请放心,杨阁老自会替陛下办妥的。陛下只需提防,不要让杨阁老将这两人收入他的麾下。对了,在臣离开京师的时候,陛下务必勤学多问,事事请教太后。朝廷之上,终究还不是陛下说了算的。”&lt;/p&gt;

说到这里,杜修明可是好心好意的。纵观古今皇帝,若是单论聪明,朱厚熜这位嘉靖帝,可以排得上号。凭他的聪明,足够振兴大明,可他却沉迷于修道,最后落了个昏君的骂名。&lt;/p&gt;

杜修明又补充道:“陛下还要多读圣贤之书,远离佛道之流。那些文官平时虽然挺讨人烦的,但他们说的一些话却没错。治国理政,要用光明正大之法。那些不光明正大的,自有东厂、锦衣卫去办。”&lt;/p&gt;

朱厚熜听了,本有些不赖烦,可到后面,却是听进去了,知道这是真心话。朱厚熜微微点头道:“修明,朕知道了。倒是你,准备什么时候离开?”&lt;/p&gt;

杜修明低着头,心算了一下:“过了秋试,过了秋试便走。先回家看看,再从辽东出海,乘船赴江南。”&lt;/p&gt;

两人谈心许久,杜修明才从宫里出来。刚回家里,朝廷的任命书便到了。杜修明升刑部浙江清吏司郎中,仍是正五品的官,但却正儿八经成了六部的官员。六部之中分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和主事,另有笔帖式。&lt;/p&gt;

主事主事,是六部司官里品阶最低的,到了后世,主事改成了“干事”,属于是专管一件事的人。当然,正在主事下面,还有吏员和笔帖式。笔帖式也算官员,但属于临时“借调”的人,品阶七八品。&lt;/p&gt;

在主事之上,便是郎中。刑部两京一十三省,每一个省都有一个清吏司,该省清吏司便专管该省的刑事。再往上,刑部侍郎和刑部尚书,一个是副职一个是正职。正职纵览全局,副职就分管一部分。&lt;/p&gt;

尚书是乃是毛纪,一位阁臣,十分拥护杨廷和那套颇有些古板的作法。在外人看来,是杨阁老的铁杆跟随者,更是杨阁老挑选的后继之人。尚书之下,管着杜修明的刑部侍郎,正是姚镆。这倒是个熟人,先前还派他儿子,给杜修明通风报信。&lt;/p&gt;

杜修明这次升了郎中,不过是在刑部混几天日子而已。兵马司那边的职位,暂时还空缺着,一切由陈言金拿主意。陈言金拿不定的,仍然是来问杜修明。倒是杜修明心里看中的那位严嵩,却迟迟不来。&lt;/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