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 建文帝与宁王(1 / 2)

</p>

“什么案子,这么要紧。”杜修明拿起了案上的两张纸了看,顿时便皱起眉头来了。&lt;/p&gt;

其案一,近些年倭寇袭扰东南,居然打出了旗号。竟然说是当初建文帝出海,流落东瀛,如今是他们奉建文帝旨意,前来复仇,这倒是大明的一个老心病了。&lt;/p&gt;

当初攻破南京,建文帝生死不明,就有传言流亡海外。因此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寻找建文帝,只可惜并未找到。而如今,倭寇却声称得到建文遗脉,这不仅棘手,更说明倭寇有上岸盘踞的心思。&lt;/p&gt;

烧杀抢掠,不过是伤了皮毛。可若是上岸盘踞,并且用建文帝的大旗得了民心,那可就不一样了。可朝廷刑部凭借手中的证据判断,倭寇一定是内外勾结,浙江可能藏着反心。&lt;/p&gt;

其案二,则是宁王余孽。先帝正德,虽说荒淫无道。可武德还是比较充沛的,宁王叛乱没多久,就被猛人王守仁在十三天之内平定了。随后宁王被废,可宁王既然造反,那就还有许多余孽。&lt;/p&gt;

想当初宁王造反,可是做好了完全准备的。朝廷上,宫里都有了他的人。只可惜遇到王守仁,短时间被灭。那些和宁王勾结的大臣官员,全都没来得及动手。宁王被灭之后,这些大臣的名单,却消失得无影无踪。&lt;/p&gt;

不止是名单,更有这些大臣和宁王来往的证据,以及这些官员平日里的黑账。一旦这些东西拿出来,既可以要挟那些官员办事,也可以散布出来,震动朝野。但杜修明却不解,宁王可是在江西,这案子怎么拨到了浙江。&lt;/p&gt;

杜修明问道:“毛阁老,这案子,恐怕不是我能查的。前面这个嘛,大力出奇迹,只要练足水师,剿灭倭寇,那就什么传言都没了。倒是后面这个,又涉及官场,又涉及宗室,万一弄不好,我就引火烧身了。”&lt;/p&gt;

毛纪知道他会这么说,语气坚决地道:“不,只有你能查。一来,你是陛下的亲信,又是新晋的官员,定不会与宁王有瓜葛。你首先是清白的,才能去查别人。二来,宁王虽在江西,可这个案子必须放到浙江去查。”&lt;/p&gt;

“就是因为有传言,拿着这一份名单的人,打算和倭寇勾结。东南可是朝廷赋税重地,一旦东南有失,那必会内忧外患,一齐爆发。修明啊,朝廷的安危可是系于你一人身上了。当然了,你心里一定在想,如此重要的事情,为何我们不去?”&lt;/p&gt;

“为何?”杜修明直愣愣地问道。&lt;/p&gt;

“我们老了。”毛纪苦涩地一笑:“人老了之后,因循守旧,就适合在朝中坐镇指点,不至于犯太大的错。可话说得不好听,这就是坐着等死。那些不断冒出来的新问题,我等也会想小孩子一样手足无措,很难解决。”&lt;/p&gt;

“也用不着这么说吧……”杜修明嘿嘿一笑,内心中是十分赞同的。大明这些个内阁大臣中,也只有高拱和张居正能做出一点改变。&lt;/p&gt;

“不必谦虚了,时势造英雄。修明,你在刑部,专心查这两个案子。等浙江那边空出大员,朝廷会找个借口贬走你,然后让你去浙江上任,你可以提前预备,以免到时候”毛纪语重心长地嘱咐到。&lt;/p&gt;

说罢,毛纪便离开这藏书楼。只听得门外喊了一声,“毛阁老入楼查阅,用墨半寸,纸三张,查验无遗漏”。杜修明在这藏书楼里四处逛着,翻看卷宗。地方上报上来的案子,一般都是出了人命的。&lt;/p&gt;

嘉靖帝终其一生,虽然很多年不上朝,但每到秋决时,仍要自己亲自勾决死刑。人命关天,四个字的分量可见一斑。&lt;/p&gt;

这些卷宗,没有半年时间,都不可能看完。可那两个案子,却又只有几张纸。杜修明转了一圈,颇有些无聊。心中忽然想起,自己身为浙江清吏司郎中,就是清吏司中的一把手。手底下管着二十多个主事,总要一一见面才好。&lt;/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