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负荆请罪(1 / 2)

“维年嘉靖,岁次癸未,秋高气爽,紫气呈祥。王峰雄飞,卓立新容。谨以锣鼓雅乐,聊表欢欣之情,立碑铭之曰:

莽莽沃土,巍巍山峦。人杰地灵,民风淳厚,睦处以礼……时人杜讳安边公,教子有方,得中武魁。心系桑梓,举资集民,修文庙、铺康道、架福桥,自文庙至冬瓜屯百里长路……归真至善,功高德厚,流芳百世!”

“开始铺路!”

哗啦啦,在杜修明、杜安边、苏运成的带领之下,怀柔县发举的民役开始动工。这次发民役,只发这条路沿途的百姓,而且有工钱。官府给一份役钱,杜修明另外在给一个红包。

至于铺桥修路要用的物资,就地寻找一些,再找本地那些富商大户,都募捐一些。从县城东面的文庙,一直修到冬瓜屯。说是百里长路,其实有一百一十余里,还要夸过八座桥。

杜修明打算将文庙修一修,还夹带了一些私货。一般文庙,都是给读书人准备的,杜修明这次重修文庙,则是给武举人也立了孔夫子。

别的孔夫子,都是温良恭俭让,一副和蔼可亲老头子的模样。可杜修明新修的孔夫子,那是骑在战车上射箭的模样。

历史上的孔夫子,也的确是文武双全的,特别是驾车、射箭。杜修明造一个“武孔子”,那也是说孔夫子武力值高,虽然偏了些,可没出格,谁敢反对倒是诋毁孔夫子了。

文庙里既然多了武孔子,就不再是文庙了,得是文武孔圣庙。杜修明趁机再兴办武科的私塾,每年从县中遴选武生加以培养。这武私塾,虽然是县衙办的,可背后却有杜家设立的奖学金。

等这些武生练成之后,送去京城参加武举,武举考中之后,全都会感恩杜家当初的知遇之恩。没考中的,就到杜修明身边,这一部分定会成为杜修明手下最忠心得力的人。

开工仪式过后,苏运成的心情好了许多。杜修明在他面前整了胡景思,他原本是十分不快的,可杜修明给他的好处,确实让他生气不起来了。

先是这修桥铺路、重塑文庙大功,让他能沾光,其次杜修明已然答应,在昌平下辖几个县,都设立漏泽园、居养院、安济坊这些能彰显政绩的东西,杜修明还答应给他在京城中找关系升官。

其实都不用杜修明再找关系,就凭着他在做出来的这些政绩,都能稳稳地升为布政使、按察使之类的大吏,再不济到富裕府县,任一方知府,那也是别人几辈子修不来的福分。

当然,杜修明给出的条件,自然是要换回来一些东西的,杜修明只提出两个要求。

一是让苏运成少管最好不管怀柔县的事情,杜修明做出来的事情,多半有些惊世骇俗,要是别人随便能插手,那一件事都办不成。杜修明同时也答应,绝不会闹出怀柔县,更不会弄得民怨沸腾。

二是让苏运成提供便利,杜家给昌平办了这么多惠及民生的事情,自然不可能全都白出,羊毛还得出在羊身上。

从辽东每年有大批的人参、皮毛涌进来,昌平乃是京师东北门户,凡是进入中原的货,有半数以上要从昌平过。其中皮毛什么的,大件货物都是正经经商的在贩运。可人参就不同了,只有两种办法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