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大明那该死的压迫感(1 / 1)

靖明 冬三十娘 1511 字 3个月前

第381章 大明那该死的压迫感“岂有此理!他真是这样说的?”交趾升龙城的皇宫里里,莫登庸愤怒地把那张纸捏做一团摔了出去,站起来怒喝。在他面前的台阶下,跪着风尘仆仆的人。眼下这升龙皇宫之中,其实会让汉人颇感熟悉。文臣武将,虽然官服另有一些异处,但大体上与明朝相似。殿内,额匾楹联,也还都是汉字。在交趾,虽然民间说话的腔调既上承秦汉时百越的中古音,又融合了高棉等诸多的语法,但落于文字,其实识字的人用的都是汉文。包括科举制度,也在那一段交趾布政使司时期扎下根来,后面的黎朝不仅没废除,反而还发扬光大了。乡试、会试、殿试,一如明朝。这里的科举制度,从此一直延续到将近四百年后。当然,此时也已经出现了汉喃文字,并且一度短暂地被黎朝以前的胡朝定为官方文字。现在,交趾的官方文字仍是汉文,但民间也有用汉喃文的。但这汉喃文字也脱胎于汉字,却更难学、更难掌握。无论如何,汉喃文字的出现,本身就象征着这一片土地上的人已经有自己的民族意识萌芽,只是还没进入到更完善的程度。这正如阮文泰终于下定了决心,派人先行赶到升龙汇报消息并提出建议之后带来的分歧。“阮文泰奉陛下之命,重任在身,如今竟出卖陛下与我国!”站在最前面的一个文臣大声道,“陛下,此贼当斩,族灭其家!”莫登庸站在那里沉重地喘着粗气。他自然不甘心就此降一格,成为什么大明宣尉使。他要的,是名正言顺的一国之主的身份!“可那大明皇帝的威胁,怎么办?”另一人立刻反问,“阮文泰也很清楚,这并不是那个大明礼部尚书之子本人的恐吓与意气之争。这样的要求,只可能是大明皇帝的授意!大军出征,岂是区区一个礼部尚书能调动的。”交趾早已自成一统多年,庞大的人口之中,不乏具备洞察力和政治智慧的人。莫登庸沉默着,他自然也能看穿。这也是他不会把怒火倾泄到阮文泰身上的原因,那个最先主张斩杀阮文泰的人又表达意见:“正因为大明意图再吞交趾,所以才要表明决心!陛下,当年他们在交趾先胜后败、最终北逃,如今也只会这样!既然大明皇帝獠牙已显,陛下御强敌而守土有成,才是让交趾上下都认定陛下乃天命所归的不二法门!”莫登庸心头一动,不由得看了看他。“若败了呢?”这反驳声让莫登庸心里很不痛快。可他的身份已经是君主,不能再仅仅因为情绪就怎么样。事实上,他也是因为这些顾虑,才不得不希望通过请得册封来加强法统、渐渐增强力量。“我看你是早就与明人做生意赚得太多,舍不得断了财路!”“你血口喷人!若非早年我从明人那里换来的好东西,你们又有多少人甘愿襄助陛下?”“够了!”莫登庸愤怒地打断了他,狠狠地盯了他一眼。当年是当年,现在是现在。当年,确实因为他有几个部下与明人贸易,用绫罗绸缎和金银珠宝让一些中立派倒向了他莫登庸。可是现在,那些东西却不足以招降阮淦这些人,也不能变成他麾下将卒的作战力量。“陛下!从明人的宣交使借观望之名退居吉婆岛,大明蚕食我交趾之心便已现。”见莫登庸喝止了主和派,主战派的人声音就大了,“如今更要陛下献上户籍名册,岂能让他们如愿?即便当年,明人也要倾力南征,最终劳而无功!依臣之见,早便该禁绝了海贸。明人用心险恶,若非海贸,岂会有人贪小利而忘大义,劝陛下甘为大明犬臣?”不愧也是从交趾的科举体系、从学习儒家经典成长起来的人,“犬臣”二字一出,莫登庸的脸色难看无比。可他偏偏就处于无能狂怒的状态。在汉人王朝庞大的软硬实力面前,毗邻大明的交趾既想逃、也逃不掉。姓阮的,姓莫的,姓黎的,姓陈的,姓郑的……交趾大姓,大多出身于汉地。和那汉地王朝,就好像远支分总与本支祖宗的关系。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有本支的影子。但心思和身体,都想追逐更自由的天地。“陛下!臣就不说那些旧事了!”主和派却没放弃,一脸冷静严肃地说道,“年初大明出兵外滇,助缅人复国,且不管大明打的是什么主意,出兵助了大明的老挝、八百大甸,都是分了木邦旧地的!如今若定要指称陛下篡灭黎氏,传檄外滇诸司,大明果真需要自己兴师动众、大举来攻吗?”这话说出来,那主战派也不由得被噎住了。扈从军战法自然并不新鲜,若是稳定状态下的交趾,也不见得会怕。但现在呢?正是莫朝新立、黎氏余孽未绝。内有忧患,强邻窥伺,狐狗成群。主和派的这个大将见震住了场,又用沉重的语气说道:“郑大人,伱一直没说话。这些年,我交趾海商不用出云屯港了,都是从明人手中买卖。但郑大人还一直有遣人去大明做劳工,不知来去路上,是不是已经总见到大明战船越来越多?”莫登庸看向了自己的另一个臣子。被主子盯上了,他这才出列:“……确实如此。不仅这样,如今还有新动静。广州江口之外,海师军寨越来越大。大明已在广东的东莞,设了大明第一支正式的海师。”“为何不曾呈奏上来?!”莫登庸怒了。“臣自然有呈奏过,只是陛下忧心逆贼阮淦等,不曾降旨处置……”莫登庸却不相信这一点,反而扫视了自己的亲近内臣——没错,交趾同样也是有太监的。毫无疑问,他必定当真也看过一些相关的奏报。只是新朝初立,诸事繁忙。那些奏报是不是刚好被控制在自己最疲惫的时间呈给他看的,就不一定了。当场把那奏报找了出来,也果然夹在一大堆事里,只是提了一句,就好像是见闻一般。从整个奏报来看,是这个姓郑的臣子,非常好地完成了结交大明官员、让他们帮交趾新朝说好话的任务。“当时广东传言,只是说浙江开了海禁之后民船下海颇多,要侦缉走私之人,臣也不以为意。如今看来,大明设海师,便是要再复昔年大船团屡屡下海的盛景了。”姓郑的一句话就把这些干系撇得干净。流程做到位了,判断应该是主子来做。当臣子的眼力不够强,那也算有罪吗?莫登庸再环顾一周,知道自己的新朝班底里其实筛子颇多。也不能说他们真的就已经是逆臣了,只不过他们不是交趾之主。而不论谁是交趾之主,他们都是交趾当地的大族、望族。莫登庸装作继续看这一份奏报,嘴里吩咐道:“把文泰的奏请再拿来。”被他扔出去的纸团又被人捡起细细摊开,莫登庸在这段时间里思考。当年,大明设布政使司,各个官位都任的是从大明派来的流官。这样一来,交趾当地大族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所以大明对交趾的治理最终半途而废。现在,大明换了一个新路子。从十年前开始,大明的皇明记就来到了这里,海贸行经商,劳务行等从交趾雇劳工、价钱给得公道。这么多年来,交趾有多少大族、望族从与明人的交易里,知道了大明会保障他们的利益?而这一次,大明给他莫登庸的选择,是设宣慰使司。宣尉使,名为大明之臣,但内部还是自成一统,就好比缅甸的东吁朝,八百大甸的兰纳朝。可是莫登庸知道如果就这么认了,内部也会有许多人认为他是卖国之君。相较之下,黎朝多强硬正派?这同样会损害莫登庸想要的法统权威。真打吗?打败了大明可能发起的联军,那确实会让他的威望攀上巅峰。可是已经在与明人往来中获利的这些大族望族,只怕也是不乐意的。说不定反而就倒向黎氏那边,与莫朝割据而治。何况阮文泰所说的大明京城见闻中浓烟不绝的铸铁厂军械厂、铁多到铺成路、京郊京营中时不时会隐隐传至城里的巨大炮响……莫登庸咬了咬牙,这次捏成团的是姓郑的递上来的奏本:“不管如何,阮氏余孽都是要剿灭干净的!那个什么严世蕃以此为条件之一,在他来升龙之前,也要将此作为我们交趾的筹码之一!大明有军威,交趾难道就没有?”“传令下去!沿途征收新粮为军用,北面进抵边镇,防明军袭来。西北面守好关隘,防老挝助拳!战船聚集安兴城,防大明海师!南面和升龙大军,进剿哀牢!明年雨季之前,堪平内乱,不给大明可乘之机!”枣子读书 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