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恩师,好年轻(1 / 2)

骗了康熙 大司空 1778 字 9个月前

走在广州的街道上,玉柱细听大家的说话。他分明感觉到,和后世他熟悉的广州白话,并无太大的区别。

玉柱知道,广东境内有广府话、莞宝话、四邑话、罗广话、高阳话、吴化话、连山话等,所有的粤语标准音都是取自粤语广州音。。。

粤语方言的韵尾保留较好,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诗的深、心、金、簪四字粤语音同韵,而现代汉语却不同韵,所以用粤方言朗读更上口。

在街上逛了一圈,杏蕊的新鲜感过去之后,觉得广州远不如四九城那么的繁华。

玉柱微微一笑,如今的广州城,确实比京城差远了。

到了乾隆时期,裁了三大海关,只保留了粤海关,十三行做起了垄断的买卖之后,广州才真正的开始繁荣崛起。

这就和天津的崛起过程,比较类似了。

如今的天津卫,和洋务运动后的北洋天津,压根就不是一回事。

硬要做对比的话,也就是县和直辖市的区别,差出去太远了!

玉柱走累了,坐进茶楼里,吃了几盏茶,用了几块广式点心,便领着杏蕊和杏娇回了钦差行辕。

第二日一大早,玉柱尚在拥美高卧之时,行辕的大门口,已经挤满了,带着厚礼来参拜座师的新举人门生。

此次广东乡试,一共录中了一百六十七名新举人。其中,从解元开始的八十几名单数的新举人,都是玉柱的正经门生。

为了显示出尊重座师的诚意,有些门生,天刚刚亮,就来了。

新科解元李秀全,也是早早的就到了。

只是,玉柱还没起床,李秀全的名帖递进行辕之后,暂时没有回音。

这八十几名新举人,都算是乡试的同年。

穷秀才,金举人,银进士!&#24378&#29306&#32&#32&#35835&#29306

乡试的同年,和院试的同年,意义迥然不同。

乡绅们的主流,便是举人老爷。大家彼此之间保持紧密联系,说不准啥时候,就用得上人家了。

李秀全也是从县试、府试、院试,再到乡试中解元,这么一步步考过来的。

以文会友,乃是读书人的必由之路。只要是这么一路考试过来的,举人中的熟人,肯定是有的。

接受道贺,恭贺别人也中了举,一时间,李秀全忙得团团乱转。

但是,再忙,他的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诸事皆顺,美中不足的是,听说座师大人年仅十七岁而已。

嗨,李秀全今年已满二十七岁,这就多少有些尴尬了呀。

古有甘罗十二岁奉王命为相,佳话也。

今有玉柱十七岁领圣谕为师,算不算美谈呢,勉强算吧?

等玉柱用罢了早膳后,行辕的戈什哈,出来传话,“我家大人有请南海李解元,东安张举人,西宁刘举人……”

按照惯例,座师召见举人门生,第一批次就是前十名的门生们,以示恩遇之意。

东安,云浮县也。

西宁,郁南县也。

这个时代的老爷们,都是以籍贯的县为代称。

没办法,行辕内的正厅面积有限,容不下八十几人一同进去。

玉柱的举人门生们,就只能分批分次的被领进去了。

正厅内,玉柱没穿官服,只著了便装,高居于座上。

以李秀全为首的门生们,进门之后,全都毕恭毕敬的跪下行礼。

“门生南海李秀全,拜见座师大人。”

“门生东安张顺桥,拜见座师大人。”

“门生西宁刘自远,拜见座师大人。”

“……”五个门生,行礼如仪,不敢稍有怠慢。

此时的玉柱,心里多少有些遗憾。他太年轻了,面白不说,居然无须可捋,这就有些尴尬了呀!

“罢了。都坐吧。来人,上茶。”玉柱扫了眼门生们,不咸不淡的吩咐了下去。

接见门生之前,玉柱也做过基本的会客功课。

眼前的门生们,年纪最大的要数西宁刘自远了,这家伙今年已经满四十岁了。

四十而不惑也!

然,再不惑,却也要被玉柱的年纪,给惑害得不轻也。

一般的座师见门生,总要引经据典的教训一番,以显示恩师的水平很高也。

玉柱却完全不按照套路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