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著作等身(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一晃过去了一个多月,此时白鹿洞书院,已经没人敢与陈初六为敌。

撇开陈初六本身有一大票粉丝外,只要拿出山长的关门弟子这块牌子,便在庐山地面上,没人敢和陈初六硬刚了。如此,陈初六也好天天安心读书。白鹿洞书院不愧为四大书院,陈初六在这里,遍寻古籍名书。许多在后世“散佚”的书,在这里都有抄本,拓本。

这令陈初六眼界大开,重新恢复到了以前那种海绵状态,不断地吸收知识。而且他并没有丝毫要满了的感觉,反而是越读越想读,吸收得知识越多,理解新知识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到后来,陈初六拿起两本不同版本的拓本,把两本书哪几个字不同都找了出来,然后继续寻找古老的版本,判定其中哪一本是更符合原著的。这好似考据训诂的汉儒,或者原.教.旨.主.义的人一般了。

其实,读书为的有用,经世致用才好。什么都去抠古意,没有半点作用。你放在二十一世纪读论语,非得按照孔子当时的原意来理解,非得碰一鼻子灰不可。虽然不实用,但陈初六又偏偏沉醉其中,仿佛品读红酒细微滋味一般享受。

放在外面,他这份本事,也足以下巴拖地。毕竟儒家讲究的是传承,非得一字一句从孔子嘴里说出来的才好呢,越老越值钱。所以陈初六经常一句话,把别人给直接噎死了。

至此,陈初六觉得自己可以做点什么事情了。来白鹿洞书院的目的,是为了立言,是为了出名,是为了轰动轰动天下。

一开始,陈初六是想的提前把朱熹的四书章句给搬出来。朱熹的注释的四书,乃是后世千年封建王朝都认可的东西。这其中有十分大的弊端,但同时不得不佩服朱熹,不得不承认他的文章是符合大环境的。

但陈初六读了这么多古籍之后,觉得不能亦步亦趋跟着朱熹了。写自己的书,要有自己的见解,要传自己的道。可自己的道,是什么道?

陈初六说过,他的志向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什么是为往圣继绝学?这是张载的名言,宋代之后,每一个读书人都十分清楚自己继承的谁的学说。

他们的学说,是从尧传给舜,再由舜传给了禹,禹传给了汤,然后是周文王,周公传给孔子,孔子一路传下来的,这叫做“圣圣相传”。“往圣”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绝学”者,孔孟先儒所弘扬之道学也。

此时的陈初六绝对有本事“继绝学”,他那训诂的本事,就是洪青阳也佩服。但还要开太平呢,把朱熹、二程的东西搬出来,开了太平吗?

事实证明,没有。朱熹死后,南宋都没撑过一百年。历代遵循他学说的朝代,也没见多太平,照样还是内忧外患。这倒不是怪他,只怪后世的人没人看出来,他的东西根本不能行之四海,传之万世一字不变,生搬硬套到治国上。

要实用,要符合大环境,还要能占据辈分的优势,遵从古意……陈初六纠结了起来,在藏书楼里面沉思,从白天到黑夜,忽然,大笑了起来。

“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次也写不完我的本事,还是从小处着手吧。是时候把新版本《大学》搬出来了。”陈初六提笔,在纸上写下了五个大字“宋朝大官人”,啊不对不对,是写的六个大字,《大学章句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