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读书之用(2 / 2)

陈初六等大家想了片刻,又道:“为什么这些手艺人的孩子,当不了官呢?就因为他们没有读书,也就教不了孩子读书。为了孩子能读书当官,这还是有些远。咱们就说一说近一点的。”

“义学教书,不止教读书认字。还教你们算术,学了算术之后,你们平日里交税纳粮,借钱还债,就不会任人喊价了,将来或许还可以做点买卖。”陈初六又道:“还有一点,朝廷有三十道金头御匠,也只有读了书的人才能当,为朝廷做事,也只有读了书的人才能入宫,这些可都是锦绣前程,不比当官要差啊。”

听了陈初六这话,孩子们心中疑惑顿消,又有了许多期许。似乎不再是为了来吃饱肚子,真有了对未来的一点规划。

齐主簿在一旁道:“不愧是陈学士,通晓因材施教。我等对这些百姓晓之以理,远没有陈学士这三言两语,让人信服。陈学士这话要是传出去,学馆的门槛又要被人踏破了。”

陈初六摆了摆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个小人可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小人,这小人就是平头百姓。对百姓,说那些假大空的官话没用,就要说一点实际点的利益所在。

在这义学学馆之中,陈初六又说了那么几句。底下的先生,早已备好了学膳,就在这学馆之中用饭。陈初六看孩子们吃的用的住的,都还不错,也就放心下来了。东明县都能这样了,其他县也不用担心了。

办义学的章程,早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办好了。包括一天几节课,都教一些什么东西,都早已白纸黑字写清楚了。陈初六过来是查一遍,就是为了看他们执行得如何。方才的讲话,由刘沆、高阳记下来,编成“答诸生问”,发与其余十五座义学。

东明县一行,陈初六半道上在李淑办的义学里,知道了他办义学的目的之所在。按说在那个时候,陈初六心中就十分焦急了,可仍旧面不改色,丝毫也不慌张,没有立即折返汴京城,而是继续巡学。

在东明县之后,还转头去了一趟长垣县,又一路从别的县,绕着往汴京城走。就这一路上,刘沆、高阳悄悄离开了,在护卫的护送之下,回去了汴京。陈初六与陈长水,则另买了一辆马车,赶着车往回赶。

汴京城中,一家糜子茶的小店之中,李淑与几位家乡好友,照常来到这里吃糜子茶。李淑时常到这里来,就因为这小店的糜子茶,比较像家乡的味道。

“李大人,下官颇有些不解,冒昧问一句。这糜子茶乃是江南的特产。您是陇西人氏,不知为何,却以这糜子茶为家乡口味?”

“与陇西李家的祖上,乃是一家人。但本官从小,在江南长大。如今身居高位,陇西的人又找上门来,说要续亲,本官也就答应了下来。本官与诸位的同乡之谊,不变的,不变的。”李淑笑着回到,又道:“托付几位的事情,不知办成了没有?”

“李大人的事情,怎么办不成呢?”那几位皆是放下糜子茶,在京中养尊处优,对着小吃早已是吃不惯了,颇有请功的模样,将一些证明,放在了桌上,道:“李大人,那您答应的……”

“好说,好说,本官答应的事,绝不会忘。”李淑端起糜子茶的碗,让这几人喝茶,那几人高兴之下,也就端起来喝了。可李淑却将自己这一碗给放下了,而糜子茶小店的掌柜,早已在柜台旁吓得脸都白了,水坐干了也未发觉。(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