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春声何处说兴亡(2 / 2)

九里岗临御黄坝,

曾无长策只心惊。

他们一路走来,只见得三四个渔家。

每家只有一间草屋,一只黄狗,茅屋四周围上了一圈篱笆,篱笆内散养着几只鸡鸭,或许也只有一个主人。

时至中午,他们来到了御黄坝。他们停下马来,下到坡底,来到了一个渔家。

这户是一位老人,精神矍铄,面色红润。院子里有一口井,井沿上有一盆清水,清水里面躺着一条鲤鱼。

纪绪笑着问:“这是从河里打来的吗?”

老人家捋了一下胡须,露出参差不齐的牙齿说:“河鲤鱼,一辈子了,没出去过,逢年过节的抓个吃,好吃着哩。”他的眉毛也随着他的笑声跳动着。

老人给他们做了“红烧鲤鱼”,又给他们上了一壶自酿的白酒。

柳遇春对刘基说:“我们终于到京城了。年前我们四人进京赶考前,我让你卜卦,你伸出了一个手指头,再不言语了。我们四人当中,现在只有李甲没有来,你那一个手指头还作数嘛?”

刘基押了一口酒说:“当然啦!我这‘一指’是说:一人来不了,一人考不中,一人抱得美人归……”

纪绪和柳遇春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心里都有了一些心惊,因为这是朝廷的最后一次科考,都怕自己考不中。尤其是纪绪,他只有中士这一路可走,这一次他是做了破釜沉舟的打算。他心里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倾我所有,搞定伯颜丞相。”

饭后,他们拐道西行,向京都方向赶去。

走不多时,一座桥呈现在眼前,看样子已经有很多年头了,桥身两侧绘以蟠龙,青砖石基,靠近水面处青苔泼洒。看着早已塌坍的不成样子的石桥,纪绪心里有了些许的遗憾,但也预示着他们离城区越来越近了。

傍晚时分,他们来到了都城东边东华门附近的“江浙镇海会馆”。

那时候,进京赶考的学子,经商的商人,常常会到会馆暂住。地方会馆是同乡性质,住在这里也方便,没有语言、习俗上的障碍。对于举子,会馆大多免费,即便要收钱也是象征性的。

对于“免费”,其实也是一种风险投资,赌的是人才——假如举子真中了状元、榜眼啥的,那对会馆、对同乡人来说是莫大的荣光。考中科举做了大官后的一些举子,也会兴建会馆以利乡人。从而,在京的这些会馆无疑便成了建立同乡关系网的一个枢纽。

“江浙镇海会馆”设馆的位置非常优越,好像是专门为进京赶考的举子服务的。为方便考试,馆址就设在贡院[今建国门内]的附近、前门外的石头胡同里;而人家“安徽庐州试馆”是设在东单观音寺胡同。

这些举子们集中在贡院附近,总免不了交流一下书籍资料、字画啥的。于是,古玩字画店也扎堆在附近为学子们提供服务。从此,也就有了后来的东西裱褙胡同[现今北京晚报大厦旧址]。

————————————

注释

[1]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踏乡记之叹流水兮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