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沉吟认取佳人意(2 / 2)

赞礼者喊:“行庙见礼,奏乐!”

奏乐者奏响音乐时,主祝者诣香到案前等待。

赞礼者赞唱道:“跪,皆跪!上香,二上香,三上香!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主香者和新郎、新娘皆遵赞礼声来做动作。

赞礼者接着赞唱:“升,平身,复位!跪,皆脆!”接唱,“升,拜!升,拜!升,拜!”又唱,“跪,皆脆,读祝章!”

由一个十三四岁的小男孩跪在右侧拜佛凳上读“祝章”[事先念熟,不可读错]。

小男孩读毕“祝章”后,赞礼者又唱:“升,拜!升,拜!升,拜!”

整个过程总称为“三跪,九叩首,六升拜”。

最后赞礼者唱:“礼毕,退班,送入洞房!”

繁缛的拜堂仪式结束后,由两个小男孩捧龙凤花烛导行,韩沃执彩球绸带引新娘子绯儿进入洞房。

新郎和新娘脚须踏在麻袋上行走,一般为5只,也有10只麻袋,走过一只,喜娘等又递传于前接铺于道,意谓“传宗接代”、“五代见面”。

入洞房后,按男左女右坐在床沿,称“坐床”,由一名福寿双全妇人[3]用秤杆微叩一下新娘头部,而后挑去“盖头篷”,意示“称心如意”,谓“请方巾”。

新郎韩沃稍坐即出,新娘梅绯儿便开始换妆,客人请吃“换妆汤果”。

梅绯儿换好妆后,由韩沃领着出来行“拜见礼” [4]。

————————————

注释

[1]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

这是一句谚语,意思是比喻时运来时加倍称心,时运去时分外倒霉。

滕王阁: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元婴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时建的一座阁;传说唐诗人王勃乘顺风船飞驰到洪州,参加了洪州牧阎伯屿在滕王阁举行的盛宴,即席写成《滕王阁序》,因而名扬天下。

荐福碑:宋代穷书生张镐流落饶州(今江西波阳)荐福寺,寺僧想拓印颜真卿碑帖一千份给他卖作路费,不料当晚碑石被雷击毁。

出处:《警世通言》一七:“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德称两处投人不着。”明.罗懋登《西洋记》五三:“自古道:‘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金钟撒碎声。”’

[2]元代婚礼流程

(1)坐花轿

今天是韩沃的大婚。

五更时,韩沃家以全副猪羊或五牲福礼及果品,在厅堂供祭“天地君亲师”,俗称“享先”。

婚礼的前一天,韩沃家向贳器店[指出租婚丧喜庆用品的铺店]租得八人抬的大红花轿和婚礼器物。[坐花轿尚含有明媒正娶、原配夫人之意,女子一生只能坐一次花轿。故夫妻吵嘴,妻子常带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是八抬大轿轿抬进门的,又不是走上门的,以此来炫耀自己高贵。]

大花轿要出门的时候,韩沃家要以净茶、四色糕点供奉“轿神”。然后,大红灯笼开路,并一边走,一边放铳、放炮仗,沿途是吹吹打打好不热闹。

那个时代,新郎是不到岳父家迎亲的,而是以喜娘[送娘]为使者,持名贴前往女方家迎亲。

(2)开面

新娘子在上轿前,女家喜娘用五色棉纱线,为新娘子绞去脸上汗毛,俗称“开面”,也叫“开脸”。[含有现在的美容之意]

花轿临门后,女家放炮仗迎轿。旋即虚掩大门“拦轿门”,待塞入红包后方才开门。

花轿停放必须是轿门朝外,袁震家有人燃着红烛、持着镜子,向轿内照一下,谓之驱逐匿藏轿内的冤鬼,称为“搜轿”。

袁震家中午须摆正席酒,俗称“开面酒”,也叫“起嫁酒”。

(3)哭上轿

新娘子梅绯儿上轿前,须经韩沃家的喜娘三次催妆,绯儿还得假装不愿出嫁的样子,懒于梳妆[当然也有封建婚姻确实不愿出嫁者]。而后,绯儿还应该坐在自己的娘腿上,娘再为女儿喂上轿饭,寓意不要忘记哺育之恩。但绯儿只是落落的义女,而且年纪相仿,只好把“喂上轿饭”和“哭上轿”的程序给免了。

“哭上轿”是女儿上轿时,母亲哭送,哭词多为祝颂、叮嘱的话,有:“囡啊囡,侬抬得去呵,烘烘响啊!侬独自去呵,领一潮来啊! ”“侬敬重公婆敬重福,敬重丈夫有饭吃”等等,新娘动了感情也含泪惜别。

(4)抱上轿

接下来是“抱上轿”。即由新娘的兄长抱着,把妹妹送上轿。

进轿坐定后,臀部是不可随便移动的,寓意平安稳当的意思。这抱新娘的兄长还真得由纪绪担当,因为梅绯儿也太高了。

紧接着是“倒火熜灰”。

新娘座下放一只焚着炭火、香料的火熜,花轿的后轿杠上搁系一条席子,俗称“轿内火熜,轿后席子”。

(5)送轿

起轿时,袁震家放鞭炮,并用茶叶、米粒撒轿顶。兄长纪绪随轿而行,谓之“送轿”。城区抬花轿要绕至千岁坊或三法卿[地名]等处,以讨“千岁”、“三发”的彩头。

纪绪送至中途即返回,且要包点火熜灰回来,并从火种中点燃香,返回家里置于火缸中,俗称“倒火熜灰”,亦称“接火种”。

纪绪这个临时兄长,接回“火种”后,还来不及休息一会儿,又被大方拖着去韩沃家闹新房去了。

本来大舅哥今天是不应该去新郎家的,而是应该明天‘回门’,也叫“望二日”时,去新郎家接回自己的妹妹。

[3]福寿双全妇人

是指父母都健在,丈夫的兄弟姊妹都有,儿女双全的妇女。缺任何一方,说明此女人为“五福不全”。

[4] 拜见礼

“拜见礼”也称“见大小”, 就是以亲疏、辈份依序跪拜见面。

拜时起乐,堂上摆大座两把,受拜者夫妇同坐,如一个已故,则亦按男左女右就坐,另一把空着。

拜毕赐红包给新娘,俗称“见面钱”。公婆可不掏红包,谓曰“媳妇是自家人”。新娘与同辈见面则作揖,若小辈拜见时,新娘亦给“见面钱”。

新娘子拜见过所有亲戚后,举行“待筵”。新娘坐首席,由4名女子陪宴劝食,新娘多不真吃。筵毕,喜娘陪新娘子到厨房行“亲割礼”,有捞粉丝、摸泥鳅等习俗,谓之“上厨”。其实,也就是看看新媳妇以前在娘家下没下过厨房,会不会做家务,手脚灵不灵巧?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踏乡记之叹流水兮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