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一杯闷酒尊前过(2 / 2)

帖木儿一见是汪寿昌进了门,先是一惊,后来便低下了头。

汪寿昌笑道:“怎么,见了老长官[1]也不称呼一声?”

帖木儿叹了口气,说:“原来是你这只老狐狸抓的我。”

汪寿昌哈哈大笑。

“刚才我还纳闷,就虞集那个‘虞夫子’,哪来的这么多弯弯道!”

汪寿昌语重心长地说:“帖木儿啊帖木儿,你说你凭着朝廷命官不做,干嘛要占山为王呢?”

“我造过文宗皇帝的反,他岂能饶过我?我不做土匪,又能做何?”

“当年不是招抚过你吗?别人都归顺了,你为何不从?”

“皇帝只说招抚,可并没有安排职位啊!”

“不是说归顺后,官复原职嘛。”

“官复原职,我还造什么反?”

“噢,你是嫌弃你原来的品阶低了才造得反唠?”

“那当然。”

“一个省府的御史大夫,正三品,职位不低了。”

“可我在御史大夫的职位上干了多少年?你在任上时,我就是御史大夫。你都调走多少年了?只见皇帝是换了一个又一个,我的位置为何老是不换?”

汪寿昌笑了笑:“御史大夫,多好的闲差。”

“好什么好,一点油水都没有。”

这时,悟尘送来了斋饭。

汪寿昌说:“你先吃饭。这里是寺院,都是素食,你就将就一下吧!”

帖木儿问:“有酒吗?”

汪寿昌说:“悟尘师父,你去我的屋,跟秋菊要我那坛上好的杏花村‘甘露堂’[2]来。”

帖木儿又道:“这么绑着,我如何进食?”

汪寿昌对哲笃说:“你去看看河中府衙来人了没来?来了的话,让人带副囚枷过来。”

帖木儿问:“你还真要囚禁我?”

“你是朝廷要犯,本官已无权处置你。”汪寿昌说,“你要老老实实待着,我会把你的情况和你的要求如实向太后禀报的,只要你听话,我也会为你说好话的,你明白吗?”

也先帖木儿点了点头。

————————————

注释

[1]长官

春秋战国时期,下级官员便对自己上司或上级称为“长官”。《管子.禁藏》:“吏不敢以长官威严危其命,民不以珠玉重宝犯其禁。”

[2]甘露堂

就是现在的汾酒,因产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又称“杏花村酒”。

汾酒是中国传统名酒,属于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它以工艺精湛,源远流长,素以入口绵、落口甜、饮后余香、回味悠长特色而著称,在国内外消费者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历史上,汾酒曾经过了三次辉煌。汾酒有着4000年左右的悠久历史,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汾酒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极力推崇,被载入二十四史,使汾酒一举成名。被誉为最早国酒,国之瑰宝,是凝聚着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和劳动成果。

(1)历史悠久

汾酒是我国古老的历史名酒,产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汾酒的名字究竟起源于何时,还需要进一步考证,但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此地已有“汾清“这个酒名。

《北齐书》中记载,北齐武成帝高湛从晋阳写给河南康舒王孝瑜的诗中说:“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宋《北山酒经》记载,“唐时汾州产干酿酒”,《酒名记》有“宋代汾州甘露堂最有名”,说的都是汾酒。当然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尚没有蒸馏酒,史料所载的“汾清”、“干酿”等均系黄酒类。

(2)技术的进步

宋代以后,由于炼丹技术的进步,在我国首次发明了蒸馏设备。由此可见,我国的白酒都是由黄酒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明清以后,北方的白酒发展很快,逐步代替了黄酒生产,此时杏花村汾酒即已是蒸馏酒,并蜚声于世。

(3)名酒产地

杏花村有取之不竭的优质泉水,给汾酒以无穷的活力。马刨神泉和古井泉水都流传有美丽的民间传说,被人们称为“神泉”。《汾酒曲》中记载,“申明亭畔新淘井,水重依稀亚蟹黄”,注解说:“申明亭井水绝佳,以之酿酒,斤两独重”。

明末爱国诗人、书法家和医学家傅山先生,曾为申明亭古井亲笔题写了“得造花香”四个大字,说明杏花井泉得天独厚,酿出的美酒如同花香沁人心脾。酿造名酒,必有绝技。《周礼》上记载了了酿酒六法,即:“秫稻必齐,曲药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心良,火齐心得”,此为黄酒酿造法之精华。

一九三二年,全国著名的微生物和发酵专家方心芳先生,到杏花村“义泉涌”酒家考察,把汾酒酿造的工艺归结为“七大秘诀”,即:”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共甘,曲必得其时,高粱必得其真实,陶具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的“清蒸二次清”工艺,为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名酒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4)茅台老家

早在二百年前,山西盐商到边远的贵州省经商,因为当时交通不便,黔晋相距九千里,盐商携带汾酒不便,就在贵州用当地的水和玉米、大麦,采用汾酒的酿制方法造酒,没料到贵州的泉水独特,生产出的酒别具风味,从此茅台酒就成了山西盐商的私酿酒。当地诗人吟“家唯储酒买,船只载盐多”即指此而言。因茅台酒酿造工艺源于汾酒,因此就有了“茅台老家在山西”的说法。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踏乡记之叹流水兮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