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一切尽在不言中(2 / 2)

美盼听了,脸又一红,说道:“啊~,啐!”

“盼盼姐,你今天知道了,不是更高兴吗?”

“你看我穿的这个模样,像什么呀!”

如烟笑着说道:“是不像新娘的样子!盼盼姐,你放心,我很快就给你打扮起来了。”说着,命小丫环把洗脸水送上来。

如烟让美盼坐到梳妆台前面去,随手揭掉镜袱,美盼抓紧对着镜子看了看自己,感觉今天的自己似乎比往日更美了些,真有点顾影自怜呢!

如烟轻轻地给小姐打开乌黑的头发,一边梳,一边吩咐在旁侍候的小丫头道:“夏莲,去禀报一下老夫人,小姐正在梳妆,过一会儿就去。”如烟是恐怕哲笃等得心焦,所以叫小丫头先去通知一声。

夏莲是刚收的小丫环,她答应了一声,往前边禀报去了。

【二】《新水令.恰才向碧纱窗下画了双蛾]》王实甫.元曲

恰才向碧纱窗下画了双蛾,

拂拭了罗衣上粉香浮涴,

只将指尖儿轻轻的贴了钿窝。

若不是惊觉人呵,犹压着绣衾卧。

如烟很熟练地替美盼梳了个倭堕髻,两支翡翠玉钗拴住了乌云,前边插一支八宝百珠穿就的双珠风钗,耳朵上挂一副明月珠环,首饰不多,已显得珠光宝气,雍容华贵。

美盼喜欢淡妆,她自己动手,在脸上薄施朱粉,轻染胭脂,淡淡春山,盈盈秋水,显得格外妩媚。她问如烟道:“红娘,你看我画的眉毛,深浅如何?”

如烟笑着说:“盼盼姐,我说了没有用,最好去问他。”

美盼一时没听明白,问道:“去问谁?”

如烟道:“去问那堂前的萧郎。”

美盼臊得粉脸飞红,说道:“啐!休得胡言!”说罢,又在眉心间轻轻贴上一个金黄色的梅花形额黄[1],对着镜子轻颦浅笑了一下,自己很是满意。

如烟说:“小姐,你这个脸蛋儿嫩得吹弹得破,完相公不知是几世修来的福气!”

“妹妹,你也真会夸张,我的脸能吹弹得破么?”

————————————

注释

[1]额黄

一种古代中国妇女的美容妆饰,也称“鹅黄”、“鸦黄”、“约黄”、“贴黄”,“花黄”。因以黄色颜料染画或粘贴于额间而得名。

我国古代妇女额部涂黄的风习,大约同花钿一样,起源于南北朝或更早些。这可能与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关,当时全国大兴寺院,塑佛身、开石窟蔚然成风。妇女们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也将自己的额头染成黄色,久之便形成了染额黄的风习。

据南朝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记载:“张芸叟《使辽录》云:‘胡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予按:后周宣帝传位太子,自称天元皇帝,禁天下妇人不得施粉黛。自非官人,皆黄面墨妆,以是知虏妆尚黄久矣。”看起来这种美容方法起源于胡妇,就是古代的洋美眉,在汉人中传播算是一种引进的文化,犹如当代引进染发、纹眉、拉双眼皮的办法一样,是洋为中用。

南北朝至唐时,妇女爱在额间涂以黄色,作为点缀。因黄颜色厚积额间,状如小山,故亦称“额山”。唐时又有一种专蘸鸦黄色的,称为“鸦黄”。南朝梁简文帝《戏赠丽人》诗:“同安鬟里拔,异作额间黄。”唐李商隐《蝶》诗:“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温庭筠《照影曲》:“黄印额山轻为尘,翠鳞红樨俱含频。”唐虞世南《应诏嘲司花女》诗:“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禅袖太憨生。

涂黄方法

据文献记载,妇女额部涂黄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为染画,一种为粘贴。

(1)染画

染画是用毛笔蘸黄色染画在额上。其具体染画方法又分两种:一种为平涂法(额部全涂),如唐裴虔余《咏篙水溅妓衣》诗描述:“满额鹅黄金缕衣”。一种为半涂法,在额部涂一半,或上或下,然后以清水过渡,由深而浅,呈晕染之状。北周庚信《舞媚娘》诗“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南梁江洪《咏歌姬》诗“薄鬓约徽黄,轻细淡铅脸”,都是指这种涂法。

(2)粘贴

粘贴法较染画法容易,这种额黄是用黄色材料剪制成薄片状饰物,使用时以胶水粘贴于额上即可。由于可剪成星、月、花、鸟等形,故又称“花黄”。南朝陈徐陵《奉和咏舞》诗“举袖拂花黄”,北朝《木兰辞》“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唐崔液《踏歌词》“翡翠帖花黄”等,都是指的这种饰物。严格说来,它已脱离了染额黄的范围,更多地接近花钿的妆饰。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踏乡记之叹流水兮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