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昏昏不待观经史(2 / 2)

白茫茫陆地来厚,

碧悠悠青天来阔;

太行山般高仰望,

东洋海般深思渴。

毒害的恁么。

美盼和如烟一起来到哲笃的面前,三个人就这样呆呆地站着,如同泥塑木雕一般。

见美盼来敬酒,哲笃心想:“你还是过来了。你难道不明白,这酒一敬,你我的夫妻之分,就要敬掉了么?嗨!”他叹了口气,“你们总归是母女啊!你就敬好了,反正我不喝!”想到此处,哲笃把头低下,一眼也不看美盼。

美盼到了哲笃的跟前,心里在说:“娘啊,你即使把我逼了过来,我也不会敬这赖婚酒的。我与其站在你身边受冷酷,还不如站到师哥这边,和心上人在一起温暖些。”但见哲笃不抬头看她,知道是误会自己了,不觉轻轻地也叹了口气,“唉~”心里却想,“师哥呀师哥,你怎能埋怨我呢?我来敬酒是被母亲硬逼的,你难道看不见、听不见吗?你我是一样受苦的同命人啊!”话虽没说出来,眼泪却扑簌簌地直流。

如烟也站着不动,心里却在骂:“这老太太,真狠心,真造孽!反正,你只叫我扶着小姐,我就只管扶着,其他的,我可管不着。”

虞夫人一见,是这种场面,心想:“好啊,我要拆散你们,你们反倒站在了一起。不行,再烧一把火。”便又说道,“儿啊!快快给你那救命的哥哥敬酒,如烟快斟酒,好让小姐把盏!”

如烟又想:“老夫人又使出霸王硬上弓这一招了,再不执壶斟酒,一定会被当场训斥,我好汉不吃眼前亏。”她默默地拿起酒壶,斟上一杯,递给了美盼。

美盼见如烟把酒杯递过来,心里琢磨:“如烟啊如烟,你何必递过来呢?你就算递过来,我也不会去敬,他也不会喝。”

但看如烟的眼色表情,好像是让美盼对哲笃说几句心里话,以至于不要误解她。

美盼随即移动了两步,走到哲笃身边,用轻得只有哲笃才能听到的声音,娇声道:“盛郎!”她是要反抗到底,娘要我叫哥哥,我偏不叫。要我叫哥哥,等我们成亲后到床上去叫,现在就是不叫。一叫了这两个字,就等于宣告夫妻情缘的结束。

哲笃正在低头落泪,忽听得像蚊虫般低声的“盛郎”称呼,却如听了丝竹纶音,精神为之一振。他慢慢抬起了头,两人目光相对,真是——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

哲笃见师妹哭得如雨打梨花,楚楚可怜,这大男人的眼泪,便落得更加快了。

看到哲笃哭得个稀里哗啦,美盼反而感到内疚起来,觉得虞家实在太对不起他了!就再移近了一些,差不多贴着哲笃的耳朵,吹气如兰地轻轻说道:“盛郎,你恨我吗?都是我娘不守信,变了卦。还拿甜言蜜语来欺骗你我,弄得我们如此痛苦。可你,不能如此哭啊,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你要坚强,我们要争取!”

————————————

注释

[1]玻璃

中国玻璃的发明,与青铜冶炼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青铜的主要原料是孔雀石、锡矿石和木炭,冶炼温度在1080c左右。而玻璃通常是指熔融、冷却、固化的硅酸盐化合物,石英砂是熔制玻璃的主要原料,其它原料还有纯碱和石灰石等,冶炼温度在1200c。在冶炼青铜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矿物质的熔化,其中玻璃物质在排出的铜矿渣中就会出现硅化合物拉成的丝或结成的块状物。由于一部分铜粒子侵入到玻璃质中,因此其呈现出浅蓝或浅绿色。这些半透明、鲜艳的物质引起了工匠们的注意,经过他们的稍稍加工,便可制成精美的玻璃装饰品了。这样经过长期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古代中国人终于掌握了玻璃的生产技术和规律。

中国古代称玻璃为“琉琳”、“流离”、“琉璃”。从南北朝开始,还有“颇黎”之称。根据《广雅》和《韵集》的记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琉璃”是用火烧的玻璃质珠子以及其它一些透明物质的统称。而明、清以来人们所说的“琉璃”是不透明的,当然和玻璃是有所区别的。

宋以后各朝,玻璃器皿种类增多,用途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新疆若羌瓦石硖元代玻璃作坊遗址和山东博山元末明初的玻璃作坊遗址,是中国迄今已发现的最早的玻璃作坊。明清时期,玻璃生产中心在山东淄川县颜神镇(今博山县)、广州和北京。清代自康熙时设立了宫廷玻璃场,已能生产透明玻璃和颜色多达15种以上的单色不透明玻璃。清代的缠丝玻璃、套色雕刻玻璃及鼻烟壶等,都是世界玻璃艺术的珍品。

中国古代玻璃虽为中国古人的独立发明,但其发展缓慢,并一直保持着固有的特点,既具有绚丽多彩、晶莹璀璨的优点,又有轻脆易碎、不耐高温、不适应骤冷骤热的缺点。这是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铅钡,烧成温度较低所致。铅钡玻璃不适合制作饮食器皿,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等,因此,比起陶瓷、青铜、玉石器来,玻璃器具用途狭小、发展不充分。

中国古玻璃是由本国工匠独自发明制造的,它以悠久的历史、精美的造型、独特的成分自成体系;但是,中国古玻璃与西方古玻璃相比在某些方面还是有逊色之处。考古发现表明,西方古玻璃一直以钠钙玻璃为主,耐温性能较好,对骤冷骤热的适应性较强,因此西方古玻璃的用途和生产量都远大于中国古玻璃。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踏乡记之叹流水兮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