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敢惜河颜凋宝镜(2 / 2)

只见涛涛的河水滚滚而下,哪里还有什么新娘子的身影。孙毅一屁股瘫坐在“望乡台”上,只顾自己哀叹。

看到水势如此凶猛,众人也不敢下河去寻找。

大家都无可奈何地在河边傻站着,夏莲撒腿跑了……

[女声]“啊……啊……啊……”

傍晚,完盛呼喊着美盼的名字,驱马狂奔而来。

到了“望乡台”,他跌落马下,蹒跚地来到了桥上。望着滔滔的河水,大声地呼喊……

[男声]“踉跄着来到,奈何桥前。你是否已接孟婆的碗,你不能忘记你我的甜蜜。你不要忘记,你我的点点滴滴。你要带着今生的记忆,在轮回中找到我,永生相守,抱着你不再分离。”

完盛想下河去救,被众人拦下。因为,新娘子早就被河水冲远了。

他对着这远去的河水不停地哭喊,可是只见他张着大嘴,根本听不见他喊的声音……

[男声]“想起你让我让我心揪,揪碎了揪碎了哽住了喉,挥起手打翻孟婆的碗,落在地碎成两半。孟婆会对你发慈悲,不让你魂魄随风飘飞,我的爱浓浓将你包围,来世相依偎。”

天,暗了下来。

只见一群人举着火把,骑着马朝桥边奔来。走近一看,却是总管虞福带领着普救寺的一帮和尚。

[男声]“想起你让我让我心揪,揪碎了揪碎了哽住了喉。挥起手打翻孟婆的碗,落在地碎成两半。”

虞总管安排孙毅的迎亲队伍即刻回京,又把带来的人分成两拨,他和完盛分别带领一队,沿着河的两岸寻找美盼的踪影……

[合声]“怎么能忘记与你缠绵,怎么能丢弃对你牵绊,只为能换回那根红线,再续一段情缘。

怎么能忘记与你缠绵,怎么能丢弃对你牵绊,只为能换回那根红线,再续一段情缘。”

————————————

注释

[1]要说“孟婆汤”,先讲一讲孟明伐晋的故事

孟明视,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史称孟明视,春秋时期虞国(今山西平陆县)人,秦相百里奚之子,秦穆公的主要将领。

孟明视幼年时,父亲百里奚外出谋官,他靠母亲的辛勤劳动在虞国度日。他不喜欢干活,整天和一些年轻人在一起使枪弄棒。长大后,他带领母亲流落到秦国,找到了失散四十多年,已经是秦国相国的父亲百里奚。秦穆公见他武艺高强,拜他做了大夫。

晋文公死后,秦穆公决心接替晋国去做中原的霸主,孟明视便是秦穆公主张的坚决拥护者。

公元前628年冬,秦穆公不听蹇叔和百里奚的谏阻,决定兴师征讨郑国,拜孟明视为大将,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当大军行至滑国(在今河南省偃师东南)的时候,正好给郑国的一个名叫弦高的牛贩子碰上了。

弦高是个有爱国心的商贩,他在去洛阳做买卖的途中听到了秦兵要攻打本国的消息,于是一方面叫人赶快回郑国报信,一方面赶着牛群迎上秦国的军队。他冒充郑国的使臣,带了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去慰劳秦军。

他对孟明视说:“我们的国君听说三位将军要到敝国去,所以赶快派我慰劳贵国的军队。敝国虽不富裕,可是愿意供给你们每天的日用必需品;要是开拔,我们愿意在你们动身的前夕,代你们守夜,保卫你们。”

孟明视上了牛贩子的当,以为郑国真的早已得知消息,有了防备,便不敢再攻打郑国,可是又怕回去无法向秦穆公交差,就顺手灭了滑国,抢了不少玉帛、粮食和男女人口,装满几百辆大车,取道而回。

四月十四日,他带领的军队到了地势险绝的崤山地带(今河南陕县东),被早已埋伏在那里的晋军杀得片甲不留。他和两名副将也做了俘虏。晋襄公打算把他们几个押到太庙里,宰掉当祭品。

晋襄公的母亲文嬴(即怀嬴,晋文公的妻子,秦穆公的女儿)听说秦国打了败仗,担心晋、秦两国的冤仇越结越深,就向晋襄公进言道:“百里视这几个人要争势力,弄得秦、晋两国伤了和气,我想秦伯一定很恨他们,如果能得到他们,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嫌不甘心,何必屈尊你去惩罚他们呢!所以,不如放他们回去,让秦伯拿他们正法,也好消去心头怒气。你看怎样?”晋襄公听了文嬴的话,把三人释放了。

晋军主将先轸朝见晋襄公时听到这个消息,当即勃然大怒,斥骂晋襄公说:“将士们拚了性命,从战场上把他们活捉过来;你却凭老婆子一句话,把他们放走……我们离亡国不远了!”

晋襄公知道自己做错了事,立刻派大夫阳处父去追赶。阳处父上车扬鞭,追到黄河边上,只见孟明视三人已经上了秦国早已准备好的船上。

孟明视等人回到秦国,秦穆公穿了丧服,在城外等候。他对着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没有听蹇叔和百里奚的话,害得你们吃败仗,受侮辱,这是我的过失。”百里视对秦穆公的宽宏大量和关怀爱护十分感激,从此更是象对待父亲般地尊敬秦穆公。

公元前625年,孟明视要求秦穆公发兵去报崤山之仇。

秦穆公答应了,还是派他们三员大将率领四百辆兵车去攻打晋国。由于晋国做了充分准备,两国军队在彭衙地方一交锋,秦军又打了败仗,史称彭衙之战。

孟明视比上一次更觉惭愧。他自己上了囚车,不希望秦穆公再免他的罪。可是,富有阅历的秦穆公知道,老在顺风里驶船的,不一定是好船夫,国家的大船只有让久经大风浪,甚至翻过船的人掌握才放心。他对百里视勉励了一番,继续让他统帅军队。

经过两次失败以后,孟明视老练了许多。

他开始注意国家政治,关心老百姓的生活,重视每一个兵士的作用。他把自己的所有家产和俸禄都拿出来,送给阵亡将士的家属;他跟士兵们一起吃粗粮、啃草根;他每天训练兵马,埋头苦干。

崤山失败后的第三年,即公元前624年夏天,孟明视请秦穆公一块去攻打晋国。

他说:“要是这次再打不了胜仗,我决不活着回来!”他挑选了国内的精兵,准备了五百辆兵车。

秦穆公拿出大量财帛,安抚了士兵的家属。

全国兵民情绪高昂,一致决心夺取战争的胜利。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都嘱咐说:“要是不打胜仗,可别回来呀!要是你们战死沙场,我们去给你们收尸,背也要把你们一个个背回家乡……”

有老母妻子的嘱托,秦军将士浩浩荡荡,东渡黄河。过河后,往东直走,便来到了河水湍急的“涑水河”,他们坐船过河后,孟明视便命令战士将渡河的船全部烧掉,说:“再往前,就没有河流了,把我们的船都烧掉吧!我们这次打仗,是背水一战,有进无退!”

到了战场,孟明视带领将士勇敢冲杀,不几天就夺回了上次被晋军夺去的两座城,还打下了晋国的几座大城。秦国军队所向披靡,晋人闻风丧胆……

最终,孟明视战胜了晋军,但带去的士卒也所剩无几。此战,史称王官之战。

按照从前的承诺,孟明视的妻子带领着将士们的母亲、妻儿要去晋地为将士们收尸。当她们走到涑水河时,正逢大雨,河水暴涨,连月不退。这些亡夫们,只好望着那滔滔的河水摇头叹息了。

孟妻说:“这洪水,早已把我们亲人的尸骨给冲走了。我们不如就在这河畔,祭奠他们的亡灵……”

亡夫们在涑水河边祭祀了三日三夜。

孟妻又做了一些祛寒的汤,给那些要回去的亡夫们喝,说道:“喝了这碗‘忘情汤’,你们就回去吧!”

就这样,孟妻便在这河边住了下来,给源源不断来晋寻夫的人喝一碗‘忘情汤’,并告诉她们:忘记以前的爱恨情仇!想嫁人的嫁人,愿改嫁的改嫁。回家,过自己的日子去吧!

一些不愿回去的妇人,也和孟妻一起留了下来,形成了后来的孟盟村。

[2]孟婆

(1)孟婆,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常驻在奈何桥边。她为所有前往投胎的灵体提供孟婆汤,以消除鬼魂的记忆。

在中国的古代传说里,孟婆是地府中专司掌管将生魂抹去记忆的阴使,关于孟婆的由来,民间出现最多的通常有三种说法。

一说:鸿蒙初开,世间分为天地人三界,天界最大掌管一切,人间即所谓的阳世人界,地即为阴曹地府。三界划定,无论天上地下,神仙阴官,俱都各司其职。孟婆从三界分开时便已在世上,她本为天界的一个散官。后因看到世人恩怨情仇无数,即便死了也不肯放下,就来到了阴曹地府的忘川河边,在奈何桥的桥头立起一口大锅,将世人放不下的思绪炼化成了孟婆汤让阴魂喝下,便忘记了生前的爱恨情仇,卸下了生前的包袱,走入下一个轮回。这种说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道家典籍里,颇有中国传统思想中“人死如云散”,“一死百了”,“莫记已死之人恩怨”之类的意味。

二说:所谓的孟明视的妻子。

这一说法,从元朝开始广为流传,到明清时期多见于文人笔记之中,亦是至今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在关于孟婆的诸多传说中,倒是这个说法颇具某种现实主义色彩。

在这个传说里,孟婆其实不是什么老奶奶一类的人物,是一位绝世美女,孟婆初制孟婆汤的原因是为了忘记自己的过去,孟婆的唯一记忆是给在奈何桥上来来往往的幽魂送上一碗孟婆汤。

三说:孟婆生于汉代,自小研读儒家书籍,长大后,开始念诵佛经。她还在世时,从不回忆过去,也绝不想未来,只是一心一意地劝人不要杀生,要吃素。一直到她八十一岁,依然是处女之身。她只知道自己姓孟,于是人称她为“孟婆老奶”。后来,孟婆老奶入山修行。因为当时世人有知前世因者,往往泄露天机,因此,上天特命孟婆老奶为幽冥之神,并为她造筑驱忘台。

(2)孟婆汤,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一种喝了可以忘记所有烦恼记忆、所有爱恨情仇的茶汤。传说是阴曹地府中孟婆所做的神汤,让过往奈何桥投胎的各路鬼魂彻底忘记前世的一切记忆,以安心转世。

(3)做法

传说中,孟婆汤的做法是先取在十殿判定要发往各地做人的鬼魂,再加入采自俗世的药材,调合成如酒一般的汤,分成甘、苦、辛、酸、咸五种口味。凡是预备投生的鬼魂都得饮下孟婆的迷魂汤,如有刁钻狡猾、不肯喝的鬼魂,它的脚底下立刻就会出现钩刀绊住双脚,并有尖锐铜管刺穿喉咙,强迫性的灌下,没有任何鬼魂可以幸免。

另一种说法,孟婆汤八泪为引:一滴生泪、 二钱老泪、三分苦泪、四杯悔泪、 五寸相思泪、 六盅病中泪、 七尺别离泪、这第八味,便是一个孟婆的伤心泪。孟婆汤八泪为引,去其苦涩,留其甘芳,如此煎熬一生,方熬成一锅好汤。

[3]感言

世上,有一条路叫黄泉路,有一条河叫忘川河,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老妇人在卖孟婆汤,忘川河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

孟婆汤,让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你的前世今生;我们走过奈何桥,在望乡台上看最后一眼人间,喝碗忘川河水煮的孟婆汤。

那些爱过的人,那些无法放下的事,那些滚滚红尘中数不清的悲欢离合,都只会随着“孟婆汤”的缓缓入喉,而永远凝固于我们走过奈何桥;那欲言又止,充盈泪水的黯然,都在我们的回眸间,化做缥缈的云烟,黯然散去。

是一世匆匆的悔恨?是阴阳永隔的遗憾?还是挥刀斩袖的决别?其实,都已然不再重要。因为,在饮过这孟婆汤之后,一切都已淡然……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踏乡记之叹流水兮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