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溪上残春黄鸟稀(2 / 2)

三神乘百鹤,各治一山头。

召雨灌稻禾,陆田苗亦柔。

妻子咸保宝,使我百无忧。

白鹄翔青天,何时复来游。

张锦一回来,就带着程欣,拿着从扬州买回来的土特产,来看望师母。

书屋和先生的家相距很长一段路程,先生住在茅山之巅。他俩顺着山势攀上了山顶,俯望着镇江的市景,也觉得千万幢人家,与绕城的两面是江水,两面是田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景色宜人。尤其是山外面,每丛树木,映着一座山峰,一座庄屋,由近到远,绿色大一片小一片的,好像图画一般。

张锦两人来到正堂,却不见一人,便把礼品放在桌子上。出了正屋,来到了院子里,他俩四处张望。见后院里有一片菜地,中间一口井;井旁一个穿紫褂的女人,正在汲水;脚旁有一只洗衣盆,盆里正装了苋菜呢……那正是师母吴氏。

张锦和程欣走耳门进了后院。见了师母拱手一揖,叫了一声师母。

吴氏见着,连忙将手里的水桶放下,笑道:“张相公,好久不见了,想必是功课很忙吧!”

张锦道:“哪里有……我和纪开端去了趟扬州。回来时,有一学子仰慕先生的大名,非要跟着我们来……这不,开端兄正在安排他的住宿呢,让我先来看望师母……”

吴氏把他俩带回了客厅,一见满桌子的礼品,便道:“学子清苦,干嘛又要破费?”

“没花多少钱。师母,你可知,刚来的这个铁公子,家里很是有钱,这次去扬州的花销,都是他出的银子。这就省下了我俩的银子,买了这些东西,望师母能够喜欢……”张锦一边说,一边归置着桌子上的礼品,“这平山绿茶和琼花露酒是纪开端买的……男人嘛,就知道买些酒啊、茶呀之类的东西……”

吴氏心里好笑:难道你不是男人?

“这千层油糕和双麻酥饼是我买的。”张锦指着两盒“老城隍庙牛皮糖”说,“这扬州的牛皮糖最有名,师母您尝一尝……”他打开了牛皮糖盒,从中取出了一颗,递给了师母。

吴氏甜甜地品尝着。

张锦又拿过了两块上好的扬州丝绸缎子,说道,“这两块缎子是我给师母选的。”他莞尔一笑,说了句,“我们男人不会选,不知这颜色是否合师母的心意……”

吴氏欣喜地抚摸着这上好的丝缎,心道:你还不会选?件件都合我的心思。便道:“张相公啊,你的心可真细,眼光也好……如果哪个姑娘嫁给了你,那可是十辈子修来的福分……张相公,你今年贵庚是?”

张锦说:“我今年十六了。”

吴氏点了点头,一双眼睛对张锦、程欣都看了一看,说道:“年纪轻轻的,就离开了家。怎么样,有些不方便吧!”

程欣站在张锦后面,就插嘴道:“可不是……”

张锦说:“先生顾惜周到,没有什么不方便。”

吴氏又对张锦二人笑了笑,说道:“你两人…如果还有什么东西…你们需要的……尽管来我这儿借……”

程欣说:“眼下就有针线要用,你老人家可以借吗?”

吴氏笑道:“可以,回头你到我屋子里去拿……不过,针线都是女孩子用的东西……你也会用吗?”

程欣还没来得及回答,张锦急忙说:“我们白子[白族人],男子也勉强能动几针。所以,我俩在外比其他男人,倒便当得多了。”

吴氏道:“噢。这么说,张相公也能拿针线咯。”

张锦笑着说:“和小孩子拿笔也差不多吧!?”

吴氏又是一笑,便对程欣说:“你来我的屋里拿针线吧……”

————————————

注释

[1]茅山

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江苏省西南部。地处句容、金坛两地交界。南北约长10千米,东西约宽5千米,面积50多平方千米。主峰大茅峰海拔372.5米,是茅山的最高峰。

茅山是中国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也是中国六大山区抗日根据地之一。山上景点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景。

其实,在江苏省境内,有两座茅山。一座在长江以南,称南茅山;另一座在长江北岸的兴化市,叫北茅山。

南茅山因山势曲折,形似“已”字,故名句曲山,又名金陵地肺山,道家称“句曲之金陵,是养真之福境,成神之灵墟”。

汉代,陕西咸阳,有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来句曲山隐居,因建三茅道观,当地人便称他们为三茅真人。后人为纪念茅氏功德,遂改句曲山为三茅山,简称茅山。

茅山游记

从通济河荣炳段沿幸福河向西走,就到了荣炳曲阳古村。村民**告诉我,传说幸福河就是蛟溪河的一段,但现在已无法寻找到古蛟溪河的影子了。他把我带到村北最高处,指着村西北的湾码头村、曹巷村说,蛟溪河的源头可能就在那一段。

按照他所指的方向远望,蛟溪河被时间的光阴已湮没,早已废置淤塞,只留下“万人码头”“万家客商”一类的猜测和传说。

我环顾曲阳四周,寻觅蛟溪河的踪影。西南是耸峙的茅山,大茅峰、二茅峰、三茅峰依稀可见;大南山、小南山坐落在曲阳村的正西南;华山簇拥着众多的小山丘静静地护卫着曲阳村的西大门;“军民水库”安闲地躺在茅山山脉的小山中。

茅山,千百年来被周围的百姓认为是“神山”,“三茅峰”在众多百姓心中已成为“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的化身,并视为“三神”。有歌曰:“茅山连金陵,江湖据下流。三神乘百鹤,各治一山头。召雨灌稻禾,陆田苗亦柔。妻子咸保宝,使我百无忧。白鹄翔青天,何时复来游。”**还告诉我,听上辈人说,过去进出茅山,主要靠蛟溪河和通济河连接,然后走遍四方。

曲阳村村名的由来,颇具传奇色彩。

相传晋代邑人葛洪在茅山采药炼丹。一天来到茅山东麓,天空万里无云,一片晴朗。突然,一片黑云飞过,一道闪电迎面而来,顿时天昏地暗。葛洪急忙离开峭壁快速下山。就在此时,一名仙骨老道出现在他眼前,一把按住他,让他站稳。过了片刻,雨过天晴。老者对葛洪说:“再继续东下,便是华阳村了,可惜这村的名字叫对了一半。刚才这个峭壁下面是华阳洞,再往西走还有一洞,名叫句曲洞,那个洞比这个洞还要深,还要大,而且是先有句曲洞,后有华阳洞。说完,老者就飘然而去。葛洪知道自己遇到了仙人,就下山来到华阳村,找到村上的长老,说了仙人之事,大家都觉得是村上遇上天赐恩德,须用赐名,于是便取名“曲阳”村。这个传说一代又一代地传了下来,然后再由我们以同样的方式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传说总是有着无穷的生命力。

如果现在能见到蛟溪河,那应该是一段皱纹密布的时光,更应该是茅山这座山的骄傲。古蛟溪河向东远去的河道,承载着茅山的理想,文人、道士,隐士,古蛟溪河都把他们留下的传说、故事酿成了多年的酒酿,越闻越香。

原丹徒县巨村人欧阳苏(巨村村解放后划归金坛县,现属金坛区直溪镇)在《蛟溪书屋怀刘青田先生并序》说,刘伯温曾在蛟溪河附近教书近三年,并留下一美好的诗篇《题于丹徒蛟溪书屋》:“来时三月三,去时九月九,半个鸡头一杯酒,乡亲情谊最长久。”这就是“半个鸡头一杯酒”的来历,意思是表达对客人的亲近知心、随便和不受拘束。

茅山、蛟溪、通济河、香草河都成了刘伯温生命中美好生活的记忆,他的诗句“茅峰峙西南,当轩屏障起。岭树翠欲挹,山光满案几”,不时地在这片土地上被人诵读;他写丹徒大河的“大河从北来,依村环逦迤。春至桃花浪,洋洋浮百里”,同样广为流传。

也许,这位名耀古今的“神算子”曾在蛟溪河畔观景读书、写诗隐居,他抬头见茅山,静心观华阳,月泻蛟溪水,独步曲阳道,捧读通过《刘基文集》,我们还可以触碰到他在茅山一带隐居的二年半的温暖时光。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踏乡记之叹流水兮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