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四月清和雨乍起(2 / 2)

原来他们这“私立学校”,是供饭不供菜,这也是为学生着想,为了节约开支。如果想吃菜,自己在伙房做。为了便利起见,饭都是打来书房里吃。

张锦和程欣两人的菜,天天在厨房里做,每次菜随饭送来。今天是乙班上课的时间,饭菜都照一定时间送到了。

自从铁公子来到了书屋,纪绪都是在他那儿吃饭。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比起张锦的伙食,那就不知要强多少倍了。

张锦看着纪绪在看自己吃饭,便道:“你还站在这儿干嘛,还不去吃你的好饭?!”

纪绪笑了笑说:“那你慢用,我去了。”

张锦白了纪绪一眼,又追加了一句:“去吧!去做你的‘三陪’吧!”

纪绪一听口吻不对,便止住了脚步,问道:“怎是‘三陪’?”

张锦歪头问:“不是吗?难道是四陪?你还陪着人家铁公子睡觉?”

纪绪让张锦给气笑了,说:“什么三陪四陪的!”

“怎会不是!”张锦掰着指头数落道,“你,陪着人家吃,陪着人家喝,还陪着人家读书,难道不是三陪?”

纪绪知道最近冷落了自己的小义弟,便哭笑一下,说了句“你呀你”!便出了门。

张锦朝着门口又喊:“下了课,早些回来,成天价和个男人黏在一起,别人会说你有‘断袖之癖’的……”

【二】《夏日山中》李白.诗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又过了一个月,丹徒慢慢地进了暑天。

纪绪观察张锦主仆两人常常只穿两套衣服。虽然拿了把扇子不停地扇,但他们的衣服,却并不脱下来。

有一天,纪绪和张锦并排而坐。

纪绪问:“天气如此炎热,我们又不外出,九弟何不脱了长衣,风凉片刻?”

张锦道:“小弟没有这样的习惯,何况这房子是大户型的屋子,本来就很凉爽,不脱也罢。而且小弟虚弱多病,一脱长衣,反过来受了寒,那就更不合算了。”

纪绪以为这是实话,便对张锦说:“等我忙过了这阵子,便教授你武术……你这瘦弱身子,也真是需要加强锻炼了……”

每每到了熄灯安眠的时候,张锦还是只脱去长衣,但里面的衣服,也和春季的一样,绽了许多纽扣。

纪绪心想:这是张贤弟为母亲许的愿,小衣上三十六节,不容易解下,也不怕热。人家都说我过于愚钝,但往衣服上说,九弟比我还愚呢。暗中好笑,但也不敢拿着睡衣跟张锦开玩笑……

————————————

注释

[1]山长

山长是历代对书院讲学者的称谓。五代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时,授业者称之为山长。宋代将始建於南唐升元年间的庐山白鹿洞的“白鹿国学”(又称“庐山国学”),改成白鹿洞书院,作为藏书讲学之所。元代于各路、州、府都设书院,设山长。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近处是书院。”就是说,书院常与僧院、道观为邻,选择的地址往往在山上,这也是把校长称为“山长”或“洞长”的来历。

那么,书院的选址,为何要在远离人烟的深山老林里呢?这与书院兴起的初衷有很大关系。

古代的书院,往往是在官学(公办学校)废坏时出现。兴办书院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科举考试;另一方面,在一些大学者看来,官学一旦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就严重丧失了教书育人的能力,并日益腐败和衰落。因此,他们以个人的力量另建书院,就是为了研究学问,启迪民智,回归教育的本质。而在他们看来,一个空灵安静的地方,更有益于学问。比如,曾经执掌白鹿洞书院的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就曾奉劝他的学生:“莫问无穷庵外事,此心聊与此山盟。”“好去山头且坚坐,等闲莫要下山来。”

例如年代最为久远的光石山书院,就建在条县(今属湖南)麒麟山中,附近有朱阳观与惠光寺。当时的潭州刺史苏师道,在他的《司空山记》一文中,详细描述了书院附近的地理环境:“东南隅有秀峰十二耸翠卓立,其峰有画瓶、青牛、大莲花、小莲花、紫盖、瑞云、洞门、紫麟、远吟、隐真、回龙、白鹤,名称不一……北一里有惠光寺,前有洗药池,方广二十丈。其水亦入药池,岁旱不涸……”

比光石山书院稍晚的李宽中书院,则直接建在石鼓山的寻真观里。这里风景优美,如诗如画。读书人和道观中的道人,坐以论道,互相熏陶。

不光书院选址很讲究,创建人对书院内的小环境也很在意,常常栽花种树,移竹运石,打扮书院。例如,唐朝着名的诗人贾岛,在《田将军书院》一诗中,这样描写田将军书院内的美景:“满庭花木半新载,石自平湖远岸来。笋迸邻家还长竹,地经山雨几层苔。”

唐人为书院选址的习惯一直沿袭了下来。宋代一些着名的书院,也都坐落山间。例如,岳麓书院建在岳麓山下,白鹿洞书院建在庐山五老峰下,嵩阳书院建在嵩山的太室山脚,石鼓书院建在衡阳石鼓山回雁峰下。其他如象山书院、武夷精舍、南岳书院,包括江宁的茅山书院,都选址在风景秀丽的山区。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踏乡记之叹流水兮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