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后续(2 / 2)

荆王也速也不干和武靖王搠思班两位王爷镇守云南,但朝廷又发不下军饷,他们便自己收缴;平章政事探马赤代表朝廷,每年的税收一文也不能少;像大理国[1]国王段义,虽然现在被元世祖降为了大理总管,但段氏家族还不是过着和从前一样的皇家生活?他们的日常花销还不得从老百姓身上榨取?这就更不必说梁王这个刚到云南的‘饿皮虱子’了。”

“怪不得禄余、撒加伯这些土酋,刚刚归顺朝廷,又反了呢,这可真是苛捐杂税猛如虎啊!”

欧阳先生点了点头:“这些我们先不去管它,当然我们也管不了。烦你去云南走一趟,先救出张锦的兄弟要紧……”

“可是先生,现在的大理总管[1]不是段俊么,为何找他的儿子?”

“段俊去年去世了,现在由段义世袭总管。并封承务郎、蒙化知州。”

“段义年纪轻轻,梁王会给他面子吗?”

“段义因年初助兵镇压中庆路[今昆明]阿容术有功,升云南行省参政。这个段义,能在击溃官军的番人身上取得骄人战绩,他自然得意非凡。”欧阳和纪绪干了一杯酒,吃了几口菜,又捋了两下自己那飘逸的胡须,说道,“段义小的时候,跟我念过几年书,他的性格,我多少了解——聪明伶俐,敢作敢为,易居功自傲。然而,水满则溢,段义因军功累累而有些忘乎所以时,似也潜伏着某种危机……这些,我都在信中予以提醒。”

纪绪又问:“先生,不是弟子不愿去云南走这一遭。我只是不明白,为何不发封加急信,说不定比弟子亲自去送,会更快地到达;这样的话,也不至于耽误弟子的学业。”

“张锦虽然长相秀气,但脾气急躁冒进,我怕他回去后见到家里的一切会发疯似地去报仇,那样岂不白白送了性命?张锦谁的话也不听,包括他的父亲。否则他父亲又怎舍得放他这个宝贝的小儿子,跑到千里之外的丹徒来学习呢?但我发现,张锦最听你的话。所以,你明天就动身,五天后就能赶上他。”

“赶上后,如何说辞?”

“你就说,你到云南去找柳好好……”

纪绪先是一惊,后又不好意思问道:“这,先生也清楚。”

欧阳先生笑了笑,说道:“我是听张锦说的;但汪寿昌,也是我的老相识。”

“先生,那,我的学业?”

“你不必读了。”

“为何?”

“你的学业不比伯温的差,你俩去京试考个状元、榜眼的是不成问题的。再说了,你同当今圣上又是熟知,只要你入了围,参加了殿试,皇帝定然点你做状元。只是……”欧阳先生欲言又止。

“先生有何不好说的吗?”

“现在,世风日下,腐败成风。现在的当官之人、大小衙役,满眼全是钱,都是明打明敲地向人讨钱,而且还各有名目:所属始参曰‘拜见钱’,无事白要曰‘撒花钱’,逢节曰‘追节钱’,生辰曰‘生日钱’,管事而索曰‘常例钱’,送迎曰‘人情钱’,勾追曰‘赍发钱’,论诉曰‘公事钱’;觅得钱多曰‘得手’,除得州美曰‘好地分’,补得职近曰‘好窠窟’……你想,你要考个进士,不花个大价钱,又岂能入得了围?京试,你也参加过几回了,可是次次皆落榜,还以为是自己的学识不精,跑这么远来跟我求学,这岂不是‘拜错菩萨,求错佛’?”

“行贿这事儿,他人也告诉过我,但我总感觉不耻,总想凭自己的真本事中得进士。”

欧阳先生笑了:“这岂是耻与不耻的事。这是门槛,你不拿这个钱,就进不了这个门!你再有学识,再有本事,又有何用?”

“那他们为国家招收的那些人,能是人才嘛,岂不是一群草包!”

“那你以为每次科考,朝廷‘右榜’录取的那一群是什么?”

纪绪苦笑了一下。

“再说了,就算‘左榜’录取的这些所谓的人才,又能为皇帝和朝廷做些什么呢?”

“为皇上排忧解难,为朝廷创造财富。”

“既然,能从你们这些人身上轻而易举地获得,还费那些劲干什么?别忘了,蒙古帝国本就是靠掠夺才建立起来的。”

纪绪叹了一口,说道:“人啊,活着真累!”

“不必去管他人如何,活好你自己就行!”欧阳先生站起身来说道,“人生如一场修行,得意时,‘一日看尽长安花’;艰难时,‘潦倒新停浊酒杯’,但生命的跋涉不能回头,哪怕‘畏途巉岩不可攀’,也要‘会当凌绝顶’;哪怕‘无人会、登临意’,也要‘猛志固常在’。从古人古言中,汲取‘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力量,历练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然。‘待到重阳日’,我们‘还来就菊花’。”

“先生的意思,还是要我明年进京赴试?”

“是!自古以来,走仕途是我们男人的使命。只是走上仕途之后,若同流合污,那就污下去;若想清高,就像我这样,找一个清净的世界,教书育人……进京前,你再来我这一趟,我为你估摸一下明年春闱的考题……”

纪绪的脸上又露出了笑意。

————————————

注释

[1]大理国

大理国(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白语:dablit guaif)是中国历史上在西南一带建立的多民族政权,全国尊崇佛教,历代国君多于暮年禅位为僧。

公元937年,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史称“前理”。疆域覆盖今中国云南、贵州西南部、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等地区。公元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国号“大中”,翌年薨逝归政段正淳,史称“后理”。

段祥兴继位于多事之秋,宋淳佑四年(1244年),大蒙古国出兵临关,远征大理,段祥兴派大将高禾出战,战死九河,南宋还专派使节到大理凭吊。段祥兴很不幸,碰上蒙古人南侵而攻不下四川,来攻打大理,大理的军队打了败仗。而他这不幸中又有万幸,大理没有因为失败而立即灭亡,蒙古军因大汗窝阔台的死而退兵 。

段兴智继位后,大理终于抵挡不住蒙古兵的又一轮进攻,段兴智成了大理国的末代帝王。大理的亡国,比金朝亡得迟,而比宋朝亡得早。次年9月,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统军,发动了对大理国的大规模征伐,兵分东、西、中三路。忽必烈亲率中路军,于1253年10月过大渡河,抵金沙江,多位酋长归附,献计用革囊渡江,蒙古军遂用皮筏渡江,到达丽江,即历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

忽必烈先派使者到大理劝降,大理相国高泰祥主张坚决抵抗,杀了使者。12月,忽必烈大军一路直下,长驱直入,进军龙首关,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地直逼大理城。随后,兀良合台率领的蒙古西路军也渡江到丽江县塔城、巨甸、石鼓。东路军过金沙江到达楚雄、姚安。这样,三路大军对大理城形成包围之势。大理国内各族的贵族分子纷纷降蒙。当时的大理国,军事力量并不薄弱,但为了削弱段氏势力,控制国政,高氏有意一方面把大理国军队的精锐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一方面则着力发展自己的地方武装,王畿之地的力量反而相当薄弱。段兴智与高泰祥,引兵背城出战,惨遭大败,弃城而逃,各奔一方,蒙古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地攻占了大理都城。忽必烈命令姚枢裂帛为旗,上写止杀,分头号令各街巷,于是军民安定。姚枢还搜集了大理的图书档册。蒙古兵在姚州抓获高泰祥,“泰祥奔姚州,被执,谕之降,不屈,命斩于五华楼。”高泰祥临刑,叹曰:“段运不回,天使其然,为臣殒首,盖其分也。”忽必烈认为他是忠臣,对其后代“许以世其官”。后来,高氏子孙有的被封为姚安、鹤庆等地方的土司,世代承袭30多代,直至改土归流。

1254年,忽必烈北归,留兀良合台继续进攻。1254年秋,蒙古兵追至昆明,活擒段兴智。段兴智被擒后,被送到北方蒙古汗廷,去见蒙哥汗。蒙哥汗施以怀柔,赐金符,令其归国,并任命他为大理世袭总管,继续管理原属各部 。

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在大理原境置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国对西南边陲的统治。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踏乡记之叹流水兮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