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两两巫峰最断肠(2 / 2)

两两巫峰最断肠。

添惆怅,有纤褂一抹,即是红墙。

“可惜不是你!”甄友乾失望地叹了一口气,正准备离开,又见采婗从衣服上扯出了一根长布条似的东西。友乾认识那是“月事带”,心里纳闷:“这小姑娘,已经来月事了?不会!定然是清婉的,大家闺秀嘛,这种隐秘的‘东西’都是由丫鬟去清洗的……”好奇心再次留住了友乾的脚步,“看不到你的人,看看你的这个…也是很好的……”

【三】《沁园春.咏乳-下阙》朱彝尊.词

古代的卫生巾都是自己制作的。

它是用碎布条包裹一些棉花或草灰制作而成。用过后,棉花和草木灰可以扔掉,但外边的包裹的布可以反复洗涤再用。有钱人家也有使用类似于宣纸一样的纸张增加其吸水性的。

采婗把宣纸叠好,包裹在布里,随后自己垫在了身上。整理妥当后,就开始一件件地套穿着衣裳。

友乾看得入神,他把眼前的一切,都化作了对清婉的想象:

偷将碧玉形相,

怪瓜字初分蓄意藏。

把朱栏倚处,横分半截,

琼箫吹彻,界住中央。

量取刀圭,调成药裹,

宁断娇儿不断郎。

风流句,让屯田柳七,曾赋酥娘。

采婗穿好了衣服,推门走出浴房,猛然撞见老爷,当场吓了个半死。

甄友乾却狰狞一笑,上去就一把抱住了她……

————————————

注释

[1]荡秋千

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

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各地便流行了起来。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习俗活动并流传至今。

秋千,古字两字均有“革”字旁,千字还带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

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那时,我们的祖先为了谋生,不得不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

至于后来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春秋时期在北方地区就有了。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当时拴秋千的绳索为结实起见,通常多以兽皮制成,故秋千两字繁写“鞦韆”,均以“革”字为偏旁。

至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而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了。到了唐宋时代,秋千成为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以练习轻捷、矫健。

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注:《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战,以习轻戏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

唐王建《秋千词》——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下来立足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旁人送上那足贵,终赌鸣珰斗自起。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

《析津志》云——辽俗最重清明,上自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戏为乐。自前明以来,此风久革,不复有半仙之戏矣。

[2]芋头

芋头属天南星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常作一年生作物栽培。芋头最早产于中国、马来西亚以及印度半岛等炎热潮湿的沼泽地带,在全球各地广为栽培。我国的芋头资源极为丰富,主要分布在珠江、长江及淮河流域。芋头是一种重要的蔬菜兼粮食作物,营养和药用价值高,是老少皆宜的营养品;而且芋头的淀粉颗粒小至马铃薯淀粉的1/10,其消化率可达98%以上,尤其适于婴儿和病人食用,因而有“皇帝供品”的美称。除主要利用淀粉外,芋头还可以用于制醋、酿酒、分离蛋白质、提取生物碱等。

我国的芋,早在《史记》中即有记载:“岷山之下,野有蹲鸱,至死不饥,注云芋也。盖芋魁之状若鸱之蹲坐故也”。

经劳动人民长期因地制宜地选种培育,已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品种,其中常见的为下列3类:

1. 多头芋:母芋分蘖群生,子芋甚少,台湾山地栽培的狗蹄芋;广西宜山的狗爪芋皆属此类。

特征:植株矮,一株生多数叶丛,其下生多数母芋,结合成一块;粉质,味如栗子。

2. 大魁芋:母芋单一或少数,肥大而味美,生子芋少,植株高大,分蘖力强,子芋少,但母芋甚发达,粉质,味美,产量高。如台湾、福建、广东等热带地区常见的槟榔心、竹节芋、红槟榔心、槟榔芋、面芋、红芋、黄芋、糯米芋、火芋等。

3. 多子芋:子芋多而群生,母芋多纤维,味不美。本类分蘖力强,子芋为尾端细瘦的纺锤形,易自母芋分离,栽培目的是采收子芋。我国中部及北部栽培者多属此类。如台湾的早生白芋,浙江杭州的白梗芋,浙江慈溪的黄粉芋等。浙江的红顶芋、乌脚芋、台湾的乌柿芋等品种具红色或紫色叶柄,也属此类。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踏乡记之叹流水兮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