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青纱帐里且慢行(2 / 2)

甄友乾把清婉扶上了马,在扶她的时候,有意托着人家的屁股。清婉往前移了移身子,友乾也踩着马镫上了马。

友乾让马走得特别慢,像是在散步。只是这散步的路,着实让人有些害怕——这段路很直,直得好像能看到路的末端;这条路很长,长得又仿佛永远走不到尽头。

越往前走,红高粱仿佛也就越高;越是前行,两边的高粱好像也在向路中间靠拢。

“记得来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呀!”清婉心里纳闷,“怎么,好像要回不去了?”清婉越想越害怕,不由地便慌了神。

正在忐忑,就听甄友乾又续上他的打油诗:“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景色不须多。”接着一双粗长热辣的大手,不知不觉间便溜进了她的衣裳……

————————————

注释

[1]肩舆

即轿子。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肩膀上的轿子”,一种代步的交通工具。

(1)车舆制度。

肩舆起初只是作为山行的工具,后来走平路也以它为代步工具,肩舆在东晋及南朝时即已盛行。初期的肩舆为二长竿,中置椅子以坐人,其上无覆盖,很像四川现代的“滑竿”。后来,椅子上下及四周增加覆盖遮蔽物,其状有如车厢(舆),并加种种装饰,乘坐舒适。这种轿子就是“轿舆”。

清初京官三品以上,在京乘四人肩舆,舆前有藤棍双引喝道。四品自佥都御史以下,只乘二人肩舆,单引不喝道。当时正阳门专许舆入,车不准行,故京官无乘车者。后来渐有驴车、骡车。乾隆二十四年(1759)以后,骡车渐多而驴车渐少,嘉道年间则京官无乘驴车者。咸同以后京官惟尚书以上乘四人肩舆、侍郎坐绿呢围车、三品坐蓝呢围车,旁开窗。四品以下,车与一般朝臣相同。乾隆十五年有上谕只准王公及满洲一品大臣照常坐轿,不准满洲都统与部院二品以下堂官坐轿。但汉官不在此禁,故汉官二品亦有坐轿者。

(2)车舆等级

肩舆分类为礼舆、步舆、轻步舆、便舆四种。

肩舆不设帷幔,坐上冬季放紫貂,夏季用明黄妆缎垫。肩舆的使用依不同场合而有严格规定。皇帝乘坐肩舆轿子的时候是由8人或16人抬行,是皇帝在宫内往来时乘坐的代步工具。高级官员乘坐肩舆由4到8人抬行,清代有所谓“八抬大轿”就是从这来的。

后来,清.陈康祺《郎潜纪闻》载:“乾隆五十五年上谕:‘内外文武大臣特恩赏在紫禁城内骑马,用资代步。但年老有疾之人,上马亦觉艰难,嗣后已经赏马之大臣,因有疾艰于步履者,仍加恩准令乘坐椅,旁缚短木,用两人舁行入直。’”

滑竿在古时就叫“肩舆”。近代在四川出现的滑竿,据说开始于爱国将领蔡锷发动的护国战争时,因为担架不够用,就地砍来竹子制作担架,因为全用滑溜溜的竹竿绑扎,就称为滑竿。

有人从扎担架得到启发,把担架稍加改进,就成了滑竿,比轿子轻便快速。滑竿制作简便,两根三米多长的斑竹竿,两头尺把长的短杠作抬肩,中间用竹片编成软扎,前系脚踏,冷天垫毛毯,热天撑凉篷,软扎上可坐可卧。轿夫花钱买了抬轿权利叫正轮子,没有花钱买的叫副轮了。一轿三人抬,叫丁拐,两人抬,叫对班。无论轿或滑竿,后面轿夫的视线被轿壳或软扎挡住,须前面轿夫传话告诉路上的情况,这叫报点子或报路号子。

例如

前面路很平直,前呼:“大路一条线,”

后应:“跑得马来射得箭。”

要上桥了,前呼:“人走桥上过,”

后应:“水往东海流。”

前面的路弯拐多,前喊:“弯弯拐拐龙灯路,”

后应:“细摇细摆走几步。”

路上有牛粪,前呼:“天上一枝花,”

后应:“地下牛屎巴。”

路上有个奶孩,前呼:“地下娃娃叫,”

后应:“喊他妈来抱。”

见啥说啥,振奋精神,鼓舞劳动干劲,其生动风趣,与船夫号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巴渝的许多风景点,都有滑竿可供游人乘坐。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踏乡记之叹流水兮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