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荷花含笑调薰风(2 / 2)

清婉白了纪绪一眼,心里恨恨地说:“原来又是这小子从中捣鬼,你让我此时面对表哥,不是无地自容么!”她把一件洗好的小褂子放到水里抖动起来,眼睛望着塘那边的纪绪。正有风来,把荷田吹起一片碧绿,荡漾开去。

塘那边,暮羽跑过去,到了跟前,纪绪便从袋里摸出一片绿叶,卷了卷,塞进嘴里吹起来。“咦咦哟哟——”古怪的好听。

暮羽笑了,跳起来要那片绿叶。

纪绪笑笑给了他,并且教他卷,教他吹,但他就是吹不响。纪绪便摸摸他的头,“青云莫急,你要学吹响,就跟我走,去那边树荫下,那里有好多能吹响的叶子。”

暮羽高兴得蹦起来,就一跳一跳地跟着纪绪往大路方向走去。

清婉对着他们喊:“暮羽,你回来,快回来!”

纪绪回过头,愣愣地看了一眼,停了一下,却还是把暮羽给牵走了。

远处,荷叶微微动荡起来,矛一样的花苞在绿上面轻轻摇摆。荷田水不深,却也悠悠晃晃。荷叶下面有零零星星的小草,也有零零星星的浮萍。风吹动着亮亮的水色,吹动着浮萍与小草,也吹动着她悠悠的幽怨……

荷田外边是一片稻禾,金灿灿的一直涌向天边。一阵风来,却荡起荷田一堆堆绿。

清婉一边搓着衣裳一边望过去,似乎望见一朵盛开的荷花,有两只漂亮的蝴蝶在那粉红的花瓣上嬉戏,还有几粒小虫儿在旁边吟吟弹唱,那么轻柔那么动听。

她收回目光,突然左后方传来一声喊:“婉妹,你过来呀~”那肉麻的声音把眼前堆雪一般的肥皂泡都搅散了。

清婉无缘由地应了一声:“这就来!”刚一说完,就后悔了,为何没说“不”?她生气把那件小褂丢进水里,塘里的涟漪渐渐逝去了,柳梢儿就趁机亲吻着水面。那件落水的衣服离她越来越远。她赶紧下水去捞,那可是纪绪的长衫,捉住了长衫,便直起身来,朝那荷田望去,悠悠的幽怨便扯得好长好长。

她把衣服放进篮子里,拎了起来,又放下,像是猛地下定了决心,便一鼓劲向荷田走去。呆呆地立在水里,她目光呆滞着。忽然一只小麻雀从荷叶里飞出来,一瓣白色的荷花飘落,落在宽大的绿叶上。她回想起那个与他相会的夜晚,心里的幽怨又发起来。

大黄狗不知何时又跑来了,悄悄地蹲到离她不远的岸边,吐了吐舌头,又起身走去。太阳升高了,留给天边一抹桃红。小风起了,又息了。荷叶荷花默默的,显得很沉重。

现在的她,呆呆地看着荷田,背着一身太阳。可那太阳却像有意烤灸人似的,让她感到钻心地痛。

于是,她分开面前的荷叶望了望,发现修染还在那荷叶的岸边。那是她心里约好的地方,他真的就来了。

修染也朝这边望了望,轻声说:“婉妹,你站水里干嘛?”荷叶动了动,没有回声。

修染在石头上磕了一下鞋底,又道:“当初,说好了永不分离,现在却躲着不见,是什么道理?”说罢,就转身向岸边的那片稻田走去。

几片荷叶连连抖动着,但仍没有声音也不见人。过了好一会儿,村上的炊烟淡了,在渐渐消散,她才终于走出荷田,一双裤脚水淋淋的上了田坝,透过塘边的柳树向村庄望去,心里是一片凄凉。

小风又在轻轻地吹,吹乱了一田荷叶,吹乱了头发,也吹乱了她凄凉的心。她咬咬牙,慢慢车转身去,向那边的稻田走。

稻子熟了,田里放干了水,干爽爽的。

修染从田后边的稻禾中探起身子,定定地望着她渐渐走近,慌慌地看着她扑向自己,然后两个人就被一片金黄活活淹没了……

————————————

注释

[1]玩意

(1)玩意,亦作“玩艺儿”。指小摆设,玩具。例,《红楼梦》第二七回:“明儿出门逛去的时候,或是好字画,或是轻巧玩意儿,替我带些来。”

有时,是指曲艺、杂技等。例如,老舍《茶馆》第三幕:“咱们哪,全叫流行歌曲《纺棉花》给顶垮喽……顶伤心的是咱们这点玩艺儿,再过几年都得失传!”

玩意儿,还是对事物表示轻视之词。比如,邹韬奋《萍踪寄语》四五:“﹝左右.派政党﹞是道地十足的一个布尔乔亚的大集团,所以翻来复去,都不外那一套‘换汤不换药’的玩意儿。

对人的蔑称。例如,在老舍《龙须沟》的第二幕中:“黑旋风是什么玩艺儿?给谁下命令?”

(2)古代玩具

在现代社会每年都有儿童节,在古代,小孩可没有儿童节,也没有变形金刚和芭比娃娃,更没有艾可玩具和积木乐园,那他们玩什么?又是如何玩的呢?

最早的玩具出现的年代

说起玩具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人类文明出现之初了,那时古人管玩具叫“玩物”。远在有文字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儿童便已有了“玩物”。

玩具在中国文化中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和古籍记载,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曾经出土过“陶响球”,这是最早的“声响玩具”,距今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也就是炎帝统治的时代,比中国最早的朝代“夏”还要早1000年!

“陶响球”,顾名思义,是陶制的一种玩具。内部中空,里面装着弹丸或石粒,摇动时就能沙沙作响。这种玩具很适合幼儿,也有简单乐器的功用,能启发锻炼小孩儿的听觉和视觉。

由于古时候物质生活并不丰富,孩子们玩的器物又实在太少,一直到汉魏,陶响球都是孩子喜欢的玩具。后来出现的“哗啷棒”“花棒锤”都是在“陶响球”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而玩具作为一种普通商品出现在市场是在元代,不仅生产数量和销售范围都是空前的,而且出现了“玩具专卖店”“玩具一条街”,颇具规模。正因如此,制作和售卖玩具也成了元朝手工艺人的一种谋生手段和发财之道。

古代儿童玩具的种类

古代儿童玩具在材质上很有特点,有陶制的,也有泥制的、木制的,这些最初的玩物都是现代玩具的雏形。

泥塑玩具,古人称作“泥货”,人型的叫“土偶儿”,也叫“土宜”,就是用泥土捏成各类形状的小东西。汉朝时,民间艺人开始出现,有制作泥塑玩具出售的现象产生,到唐宋时普及,特别是宋朝,泥塑玩具成为民间艺人最拿手的一种作品。

当时最为流行的时尚泥塑玩具是“磨喝乐”。磨喝乐是梵文音译,也写作“摩罗”。也有史料《醉翁谈录》记载:“京师是日多博泥孩儿,端正细腻,京语谓之‘摩罗’。大小甚不一,价亦不廉。或加饰以男女衣服,有及于华奢者,南人目为巧儿。”

另外,益智玩具在古代也很受青睐,最流行的益智玩具分两种,一种是拼板类,另一种是环类。

拼板玩具中,有现代最流行的“七巧板”,其源于宋朝的“燕几图”。清嘉庆年间养拙居士的《七巧图》,让七巧板玩具从此流行天下。

“九连环”也是很受古代家长和孩子的欢迎,被国外认为是人类发明的最巧妙的玩具之一,其奥妙是开解方法的巧妙和复杂。外国人称之为“中国环”,明朝时最为流行。

“华容道”通过移动各个棋子,帮助曹操从初始位置移到棋盘最下方中部,从出口逃走,该玩具以三国时期,曹操在赤壁大战中被刘备和孙权的“苦肉计”、“铁索连舟”打败,被迫退逃到华容道为背景。

“鲁班锁”也叫八卦锁、孔明锁,是中国古代民族传统的土木建筑固定结合器,民间还有“别闷棍”“六子联方”“莫奈何”“难人木”等叫法。不用钉子和绳子,完全靠自身结构的连接支撑。

七巧板,九连环,华容道,鲁班锁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古典玩具。

“风筝”最早的时候不是玩具,而是用于军事、通讯。唐代晚期,因为有人在风筝上加入了琴弦,风一吹,就发出像古筝那样的声音,于是就有了“风筝”的叫法。风筝是用细竹条作骨架,贴上鲜艳的纸或丝绸,再画上画。到了宋代,清明节放风筝就成为一种我们喜爱的活动。

“香包”,在古时候,每当端午节,家里的长辈用棉布、丝绸等材料制成香包,在里面填上带香味的药材,戴在小孩子的胸前或挂在床头,可以除病求福。等过了端午节就把戴过的香包扔掉,表示弃除疾病。所以你在路上看到别人扔的香包,可千万不能捡哟!

“空竹”又叫“抖嗡”,是一种著名的民间玩具。用两根小竹棍拴线,缠在木轴上抖动,空竹高速旋转而发出声音,早在明末,北京的空竹就成为春季的玩具了,人们在胡同里、院落中抖响空竹,悠扬悦耳的声响便在北京城内此起彼伏。

“泥叫叫”是一种可以吹的哨子,它五颜六色,外表涂上油后,又黑又亮又好看,适宜儿童玩耍。泥叫叫有很多种,如:鸟哨、鱼哨、猪哨等。

“拨浪鼓”本来是一种古乐器,后来失去奏乐的作用,成为儿童的玩具。拨浪鼓是一面小鼓,依系于两侧的小球击鼓发声。各个地区的拨浪鼓形状不一,有长如腰鼓的,也有扁似大鼓的,还有四鼓叠加的,发声时高高低低,响亮悦耳。

这只是古代玩具的冰山一角,竹马、风车、鞭春牛、兔儿爷、陀螺、竹蜻蜓……很多很多。

玩具和节日的关系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古人的笔记、名著中,都有描述玩具给儿童带来的童趣和民风民情。最早的且能流传下来的玩具中,以风筝、拨浪鼓为最有名气。

民间玩具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民间艺术所共有的普遍特征,又具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和现在相比,古代玩具种类虽少,造型简单,但质朴中不乏巧妙。

古代儿童虽没有特定的儿童节,但孩子们都在一年中的各种佳节中欢闹庆祝,用玩具来增添节日的气氛。

例如玩具最为丰富的宋代,“布老虎”就是端午流行的玩具。古人认为,端午节所在的阴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最毒月份里最毒的日子,而老虎“性食鬼魅”,因此用“布老虎”以辟邪。

端午节的老虎玩具造型很多,有单头虎、双头虎、四头虎,还有的做成虎枕、虎套,造型多是“三大一小”,即头大、眼大、嘴大,身小。在端午节时,古代家长除了送布老虎玩具给孩子,还常用雄黄在孩子的额头画虎,书“王”字。

明清两朝时,中秋节流行送孩子“兔儿爷”。“兔儿爷”与“黄胖”一样,也是一种泥塑玩具。这种玩具与嫦娥奔月和玉兔的传说有直接关系,是古人崇月遗俗的反映,原是孩子祭月时的“月神”象征物。(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