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霜花不上胭脂面(2 / 2)

“怎没瘦过?想当初,我少女的时候,那小细腰……”

“当初,你不是和人家清婉比过腰嘛,结果用皮尺一拉,你有人家的三个粗。”

“我能和她比吗,那时,她还是个小孩。”

提及此事,友乾又回到了与清婉的初见:

那天,姑姪俩非要比一比谁的腰细,便让甄友乾给她们测量。就在友乾盈盈一握清婉的一刹那,他的整个心都融化在里面了……

看到眼前的这个七尺男儿有些慌乱,豆蔻之年的清婉抬起头来鼓励他,随之莞尔一笑。

这一笑,是那么地纯洁无暇,又是那么地圣洁高贵,让友乾是那么地魂牵梦绕……从此后,在友乾的眼里,再也没有了别人。

友乾是个浪子,对于女人,他见过无数,也睡过很多。他觉得所有的女人都是豆腐渣,水哩吧喳,就算换来换去,也不过一个大豆味。而只有清婉,在他的心里,才是一朵花,有姿有色,有香有味……

见友乾不说话了,于璐问:“想什么呢?”

友乾说:“都说侄女随姑,你说你,哪里随了?”

“是她随我,不是我随她。”

“你有什么值得人家随的?”

“我那儿不如她啦?”

友乾说,“就说这皮肤吧,人家白白的,又细又嫩,碰一下都会冒浆。”

“我一碰也冒浆呀,你不碰怪谁!”

“再看看人家的眉毛,又细又弯,要怎么秀气就怎么秀气。”

“都是假的,我剃了描上一根儿,也细得很!”

“你看看人家的眼睛,又黑又亮,真的像熟透的葡萄一个样;你再看看人家的腰,轻柔得像柳条似的,哪像你……”

于璐听丈夫夸侄女好,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了,再见他的大手摸过来,便用手搪开,身体随之往右一扭,整个身子颤了几颤,便道:“清婉长得是美,像天仙似的,可惜啊,你捞不着了,人家现在成了你的儿媳,你吧,也只有瞅瞅的份了……”

“瞅瞅也好!”友乾说着,一伸手,又把于璐搬了过来,像搬动大缸,还说了一句,“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能够天天看着,也不失是一种幸福。”

听了友乾的话,于璐的一脸胖肉就嘟噜下来了,说:“看归看,你可要控制住自己,可不能做出那伤天害理的事!”

友乾吹灭了油灯,就吭哧吭哧地喘粗气。

黑暗中,只听于璐骂了一句,“畜生,你是不是把我当成她了。”

“何以见得?”

“我自己的男人,自己不清楚!”

“你清楚什么?”

“你何时在我的身上如此卖力过。”

“你这叫说的什么话…你不是想生…生老二么……我不多卖点力气…什么时候能生产出来……”友乾用一只大手在于璐的身上上下的摩挲……

摩挲摩挲,就把于璐摸得直哼哼了,“你发誓说,你只爱我一个。”

“好…我发誓……只爱于璐…一个人……”

于璐勾画着友乾的脊梁,问道:“是真话么?”

友乾哄话道:“我虽为浪子…但在做人方面…还是拿捏得…死死的……我只去酒馆…从不去勾栏柳巷这种地方……”

“你是没钱,有钱你也去。”

“现在倒是有钱了,我也没出去胡做呀!”

于璐心里美美的,最后又补充了一句,“你要做那听话的小兔子。”

“做小兔?”

“兔子不吃窝边草呀!”

“好,就做你的小兔子。”友乾嘴上这么说,心中却暗暗使劲,不觉兴头大起,底下痛快出一股激烈……

————————————

注释

[1]于璐

于璐,是于老太医最小的千金,他一共有四个子女。

大女儿于馨和长子于延年是一母所生,所以他俩打小就要好;二女儿于湉长得最是漂亮,她母亲是于家的一名家妓;于璐是家中的老小,但长得最丑,是又矮又胖又黑,据说,她母亲生前是一个熬药的胖丫鬟。

想当年,于家老爷子为皇帝研制壮阳的丹药。成药后,于老爷子先试吃了一粒,谁知吃上不久,便有些把持不住了。他一眼瞅见院子里正在低头熬药的胖丫,就一把抱住了她,并且云雨了一番。

于老爷子感觉丹药的效力很是不错,便带上一盒进了皇宫。

敬事房的司理太监问道:“于太医啊,你的药丸为何做的如此之小啊?”

于老爷子捋着花白的胡须说:“易公公呀,你老有所不知,这种丹药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才可服用。可服一粒,也可服用多粒。”

“这玩意儿,管用吗?”

“这么跟您说吧!”于老爷子从小盒里拿出了一颗,递给了老太监,“服一粒,保准你性情渐起……”

“哎~哎~,你别往我这比划呀,我吃几颗也不管用啊!”

“哦”于老爷子放回了药丸,说道,“反正,我吧!食两粒,便性情大发;三粒过后,就算是头猪,也行啊!”

老太监哈哈大笑,“看来,于太医试过?”

“我家胖丫,近似于猪。”

……

半年过后,于家的胖丫还真的诞下一女,取名于璐。意思是,雨露均沾。

[2]守孝三年

历史剧中常有的情节是,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他要辞官回乡服丧三年,这期间不能行婚嫁之事,同时也不能有庆典。

丧期为什么是三年呢?

在《论语.阳货》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孔子有个学生叫宰我,对服丧三年这个礼制在时间上提出了质疑。宰我认为服丧三年,时间太久了。

他从人文、自然两方面提出了反对:

第一,从人文角度来说,君子如果三年不演习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礼乐在当时是国家典制,学习后需要时常演练复习,所谓“学而时习之”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从自然角度来说,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古人钻木取火每个季节使用的木材是不同的,因此每年轮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

宰我的口才在孔子的弟子中仅次于子贡,孔子在想驳斥他却没有适合的言辞,只能反问宰我,只服丧一年,就食用精致的食物,就穿华美的衣饰,心安否?宰我并没有转变自己的看法,直言心安。孔子对这个学生也很无奈,只能说,心安你就这么做吧。

宰我走后,孔子有一段话,解释了丧期三年的原因,“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意思是说,孩子出生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这是天下的通例。因此服丧三年,一方面是对父母的深切怀念,另一方面也是对怀抱三年的感恩。

孔子因此感慨弟子宰我不仁,后来宰我随齐国大夫田常做作乱被灭族,孔子常以为耻。

那么,守孝三年,真的是三年(36个月)吗?

三年丧期并不是指三周年,一般认为是25个月,也就是丧期满两年到达三年的这个时间段;也有人认为丧期是27个月,即两年又一个季度。

不管是25个月,还是27个月,本意是要感念父母的恩德,但这不适合现代的情况,如果父母去世,孩子两年不工作,怎么行?

元朝时期,皇帝的病亡太过频繁,若新皇帝守孝两、三年,如此长的时间不上朝必定是皇权旁落,便把三年守孝期缩减为二十七天;若大臣的父母过世了回家“丁忧”,也把“守孝三年”改成了“首尾三年”。

比如说,老人去世后守孝三年从老人去世那一年算起:像从本年的五月份开始守丧,然后经过第二年的十二个月,到第三年的一月份这时候脱去丧服,这就叫做“守孝三年”。

古代父、母去世,正在穿孝期间须遵守儒家的礼制,谓之“守制”,俗说“守孝”。其家门门框的“堂号”上贴一蓝纸(或白纸、或米色纸)条子,上书“守制”字样。守制期间,孝子须遵礼做到如下几点:

一、科举时代,不得参加考试。

二、不缔结婚姻,夫妻分居不合房。

三、不举行庆典,如不能庆寿、给小孩办满月或百日等。

四、新年不给亲友、同僚贺年,并在门口贴上“恕不回拜”的字条。汉人过年时,在门楣上贴上蓝灯花纸的挂签,贴蓝对联,上书哀挽行孝之词,如“未尽三年孝,常怀一片心”。有门心的一律贴蓝纸,上书“思齐思治,愚忠愚孝”,以代替“忠厚传家、诗书继世”之类的对联。(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