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薄霜不销桂枝上(2 / 2)

【三】《十二月》李贺.诗

日脚淡光红洒洒,

薄霜不销桂枝下;

依稀和气解冬严,

已就长日辞长夜。

东方渐渐露出鱼肚白,再回头看那斜街,早已是人潮如流、人声鼎沸了。

友乾赶紧嘱咐有才马上走,若再耽搁片刻,就走不出去了。匆忙路过蔬菜摊位,见大白菜修饰得像一束束美丽的鲜花似的,红红的水萝卜像小姑娘羞红的脸庞……

他的眼前一亮:这个季节,能看到绿油油的黄瓜可是奇事,你看它扎煞的,浑身是刺儿,头上还带着一顶小黄帽,条条还带着晶莹的露珠。

甄友乾上去看看这个摸摸那个,它们是那么鲜嫩,让他爱不释手,买了这个又想买那个。摊主们看着今天来了个有钱人,那张脸,简直笑开了花。

紧挨着菜摊就是水产区。家家盆里的鱼虾又蹦又跳,溅出许多水。甄友乾看上了一条欢乐游动的大鲤鱼,突然一个网兜捞它上来,鱼儿奋力地挣扎着,可还是没有逃出网兜,等待着它的不知是什么命运。

肉类区更是生意兴隆,摊主们忙得不亦乐乎,挥舞着刀,为顾客们斩肉、称肉、找钱……

————————————

注释

[1]晨钟暮鼓

“晨钟暮鼓”这个词,谐音“臣忠目古”。意思是,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1)晨钟暮鼓是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象征

作为古时候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公共服务手段,一座像样点儿的城市都会建有钟鼓楼,或单独的钟楼、鼓楼。敲钟击鼓是古代的一种报时方式,但是并不在除夕之夜作为除旧迎新之举,而是每天早晚撞击。在城楼响起钟声鼓声,既可用来报时,也是城市管理的一种方式。佛教传入,寺内也敲钟击鼓,则是集众(僧徒)参禅的寺规。两者性质是不同的。

(2)城楼报时,敲钟击鼓,历朝历代都有规定

汉魏时期,报时方式是晨鼓暮钟。汉蔡邕撰《独断》记:“鼓以动众,钟以止众。夜漏尽,鼓鸣即起;昼漏尽,钟鸣则息也。”

南北朝时期,齐武帝(483年-493年)觉得鼓声传的范围终归有限,为使宫中都能听见报时声,便在景阳楼内悬一口大铜钟,改为只在晚上击鼓报时,早晨便以鸣钟。晨钟暮鼓,首开先河。为了使钟声传播更远,除了铜钟越铸越大之外,还建较高的钟楼,与鼓楼相对,朝来撞钟,夜来击鼓。

唐代实施的也是晨钟暮鼓: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起动。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所写《李娃传》提到,“久之日暮,鼓声四起。姆曰:‘鼓已发矣,当速归,勿犯禁!一禁,即夜禁。鼓声一响,街上就禁止行人,违者称为‘犯夜’,要受拘禁。”

(3)时辰与五更

古人划一昼夜为十二时辰,分别以地支序之,即子时(23:00-1:00)、丑时(1:00-3:00)、寅时(3:00-5:00)、卯时(5:00-7:00)、辰时(7:00-9:00)、巳时(9:00-11:00)、午时(11:00-13:00)、未时(13:00-15:00)、申时(15:00-17:00)、酉时(17:00-19:00)、戌时(19:00-21:00)、亥时(21:00-23:00),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又将每夜划为五更,每更次为一个时辰:

黄昏戌时(19:00-21:00)曰定更,又曰起更;人定亥时(21:00-23:00)曰二更;夜半子时(23:00-1:00)曰三更;鸡鸣丑时(1:00-3:00)曰四更;平旦寅时(3:00-5:00)曰五更,又曰亮更,即天明。

以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钟楼撞钟报时,鼓楼击鼓定更,在没有钟表的古代是计时的标准。

滴漏是古代计时器具,根据刻度分夜漏和昼漏。夜漏尽,乃夜时将尽,天将明;昼漏尽,则日时将尽,夜已临。汉代击鼓迎晨,是因为鼓声振奋,催人劳作。早在先秦时期,鼓已作为壮音,出征先要击鼓,如《诗经.邶风.击鼓》所记的“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元明两代的报时方法已无据可查,清代原规定报时方法为: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敲钟,其二至四更则只敲钟不击鼓。乾隆后改为只在夜里报两次更,每晚定更(即一更,19点—21点)和亮更(即五更,3点—5点)。

击鼓和敲钟的方法相同,都是先快击(撞)18响,再慢击(撞)18响,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如此两遍,共108下。”古人用108声代表一年,一年有12个月,24节气,72侯(古人把五天称为一侯,六侯为一月,一年七十二侯),这些数字相加为108。

每晚戌时定更时,司鼓校尉以对灯为号,钟声响,城门关,交通断,称“净街”。此时,皇宫内院及至京城大小街道的更夫都手拿铜锣、梆子和护身的器具开始上夜,报时并守卫都城的安全。亮更时,钟声响,城门开。

(4)城门的开启

一般的朝代,通常是卯时开,申时关。鉴于古人吃三餐的习惯出现得比较晚,所以关得比较早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古代的朝即日出时分,就是卯时,是5点至7点;暮就是日落时分,就是酉时,是下午5时正至下午7时正。但,貌似冬天和夏天在开启城门的时间上还会有差别。

在元朝,朝廷为了人们赶年集的方便,在腊月十五至正月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关、开城门的时间与夏时制相同。

唐代:皇宫五更一点(寅时一刻)开城门,日入前五刻(申时三刻)闭城门;京城城门开启较早,四更一点(丑时一刻)开城门,与此相应,城门关闭相对也早,每去日入前十四刻(未时二刻)闭城门。

明清两代的宵禁制度是:一更三点(戌时五刻)敲响暮鼓,关城门,禁止出行;五更三点(寅时五刻)敲响晨钟,开城门,开禁通行。

在二、三、四更在街上行走的,笞打四十下(京城五十下);在一更夜禁后、五更开禁前不久犯夜的,笞打三十下(京城四十下)。疾病、生育、死丧可以通行。

(5)晨钟暮鼓

所谓的“晨钟暮鼓”,并不是晨击钟、暮击鼓,而是指早晨先鸣钟,次击鼓,晚上则先击鼓,后鸣钟。早晚二时所击的鼓,称作“晓鼓”与“昏鼓”,是作为报时之用的。古时击钟报晨,击鼓报暮,因此有“晨钟暮鼓”之称。同时,夜间击鼓以报时,“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报5次。

在每个小区街道,夜晚还有更夫,专司巡夜打更。

打落更(即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点),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点)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2]齐政楼

齐政楼是元朝时期京城的鼓楼。

齐政,取齐七政之义。何谓七政?一说是指日、月、金、木、水、火、土;另一说是指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道。

钟鼓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之一,属于钟楼和鼓楼的合称,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报时的建筑。钟鼓楼有两种,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宫廷中的钟鼓楼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它除报时外,还作为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

北京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市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楼在北,鼓楼在南,相距约100米,总占地约13000平方米,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的结晶,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在城市钟鼓楼的建制史上,规模最大,形制最高,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见证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重要建筑。

钟楼,原是元代万宁寺的中心阁,始建于至元九年(1272年),后来毁于战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鼓楼一起重建,成为钟楼,但不久后就再次被毁。清乾隆十年(1745年)奉旨重建,两年后竣工。这次为了防止火灾,建筑全部采用了砖石结构。

在大都时代,万宁寺是重要的城市标志。根据历史记载,大都的中心是中心台。方圆一亩,缭以围墙,是大都的中心点。中心台不在大都的中轴线上,而是在其偏西一点的位置,在今鼓楼的西侧。

中心台的附近是鼓楼。但是,鼓楼在中心台的东侧,还是西侧,北京的史家有不同说法。一派意见认为在其西,今天的旧鼓楼大街的南端;另一派意见认为在其东,今天的鼓楼的位置,明代的鼓楼与元代鼓楼的位置是一致的。这就牵涉到万宁寺内中心阁的所在位置了。

鼓楼,始建于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时名“齐政楼”。据金焘纯老人说:“鼓楼的神经中枢是一套测时准确的铜壶滴漏系统……壶前立一铙神,张臂执铙作欲击状。待至壶水一尽,双铙立时击响,不爽毫厘。其后,同时击响的二十四面更鼓总汇成惊天动地的巨大鼓声……”从第一滴水珠(那简直是幸福的泪水)划破夜空、流星般坠落的瞬间开始,时间不再是上帝保守的秘密,时间由神秘莫测的野生之物而成为被玩弄于人类掌心的驯化之物。

在古代,铜刻漏计时,鼓手们听到铙响后击鼓定更,钟楼听到鼓声后撞钟报时。这一科学的铜刻漏计时、更鼓定时和铜钟报时程序,系统地为文武百官的上朝和百姓的生息劳作和生活起居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参考。

齐政楼后来毁于大火,元成宗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重建之后又毁于火。

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重建钟鼓楼,并确立了其位于都城南北中轴线北端的地位。后相继毁于火。嘉靖十八年(1539年)鼓楼遭雷击起火,第三次重修。清乾隆十年(1745年)再次重建钟楼。

钟鼓楼在清代历经修复,所见到的鼓楼建于明代,钟楼则建于清代。

随着历史的发展,钟鼓楼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钟鼓楼作为古都的报时,鼓楼置鼓,钟楼悬钟,“晨钟暮鼓”循律韵通。昔日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劳作均以此为度。

因为元朝那套测时准确的铜壶滴漏系统毁于大火,清代计时仪器改用时辰香,严格定制的时辰香为盘旋状,均匀燃烧,在经过精确计算的刻度上悬挂小球,下接金属盘。当香烧到该刻度,球掉入盘中报时,提醒鼓手击鼓。

过去,钟、鼓楼的报时之职由钦天监太监掌管焚香,銮仪卫派旗鼓手专门负责司鼓。

1924年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离开紫禁城后,钟鼓楼便失去了报时功能。民国十三年(1924),为使民众勿忘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的国耻,鼓楼易名为“明耻楼”,后恢复原称“齐政楼”。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鼓楼成立了“京兆通俗教育馆”,随后钟楼开设民众电影院,至此钟鼓楼开始向民众教育功能转变。(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