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日中微昃下洼路(2 / 2)

【二】《青玉案.南下洼子-下阙》佚名

时光荏苒斜阳处,

浓墨重彩画梁赋,

试把逸兴笺上诉。

曲途幽巷,满腔情愫,

共与伊人度!

这家店叫“义盛斋玉局”,光看这店面的装修,便可知道它是这条胡同里最具实力的珠宝店。

门口虽然豪华,店里却异常典雅。

呵,不愧是京师富地也,有钱的就是多!如此的大店,满当当地竟挤满了人。你看,贵妇人和娇小姐沿着柜台不停地选购,就像那宝物不要钱似的;青楼的女子,也是顺着人家走,她身边的情夫可就没有那么大方了,只惹得女子眼睛里放出的七彩斑斓。

这个店的珠宝,款式确实不错。它大都是从西域[指中东及西欧]进货来的,此等货色最容易吸引女孩子的注意力。

在首饰的摆放上,店主更是花费了心思。

例如,如果是颜色较深的柜台,就用来承托钻石等饰品,在油光灯的折射下,能使其更加闪耀夺目。而如果是深色玉石,还用此类柜台,就会减少玉石本身的韵味。所以,不同颜色的柜台,承托不同的珠宝,使得这些宝物更加迷人。

店主还把如此多的宝物分门别类,放在不同的区域。

比如,一进门这个黄金地段,他命名曰“鸳鸯簪”,取自“玳织鸳鸯履,金装翡翠簪”。发簪是汉人男女用来固定和装饰头发的一种珠宝首饰,鸳鸯又是常常被用来歌颂美好爱情的意象物,两种元素相结合,便知此处是主要售卖情侣饰品的。

这个区域,还会结合不同的节日给以调整不同的饰品,以及配合节日促销选购的一些新奇款式。

就像即将到来的情人节[元夕],此处就可以把情侣首饰集中展出,做一个突出展板,展示情侣对饰。每当元夕来临,有情的男女就“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他们来到这里,给自己心爱的女人买一份心仪的礼物。

第二个板块叫“白玉堂”,选自于“翡翠明珠帐,鸳鸯白玉堂;清晨宝鼎食,闲夜郁金香。”提取白玉堂作为区域的名称,显得非常优雅。白玉是一种非常昂贵的宝石,温润美丽,也是古代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品德高尚的君子才可佩戴白玉作为配饰。所以,这个地方是售以白玉为主的男人佩饰。

第三个区域是“迷心玉”,来源于“手拨金翠花,心迷玉红草。”将这三个字当作这个片区的名字,说明这里以女人用玉为主,并且这里设计出来的珠宝款式非常美丽,能迷惑女人心,这里玉石的价格不菲,品味高雅。女人佩戴此处的首饰,足以提升自己的气质。

接下来是“妙华宫”,这名字的灵感出于“弥覆七重珠宝纲,壮严百亿妙华宫”。玉石的原料本是粗糙浑圆的,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辅以雕琢,才能变成美丽、精巧的珠宝。妙华宫这个名字比喻这儿是一座华美的宫殿,其中陈列的珠宝设计巧妙,匠心独蕴。并且,每一款都是华贵逼人的,佩戴之后犹如一宫之后,冠绝天下,这里是专为皇亲国戚准备的。

第五个板块叫“乾坤至宝”,这个名字取自于“乾坤百精物,至宝无文章,雕琢为玉器,真性一朝伤。”乾坤这个词是道教术语,内涵丰富,可指天地日月,可指阴阳柔刚,可以指点江山,又可稳定大局……这个区的珠宝,是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集日月之精华而成的玉石材料所精心制成的至尊之宝,是专为皇帝贵妃预留的地方。他人就是想买,也不能,只有过过眼瘾的份了。

“沧海月明”,源于一句十分经典的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诗句里形容出这样一幅美景:海面上映照出的明月的倒影,就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只有在彼时彼地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将“沧海月明”四字当作第六个板块的名字,让人立马就能联想到诗句后面的意思。这里的珠宝以珍珠、玉石为主要材料。

最后一个区域叫“夜光翡翠阁”,这名参考了“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的句子。诗句描绘出月下荷塘,清虚骚雅,暗香袭人,天光云影间的景象,山容水态,给人一种幽静温馨的氛围。这个地方专卖的是以翡翠为主料,精心雕琢的女孩子喜欢的宝物,如翡翠手镯。

清婉的眼光,也确实不俗。她转了一圈,也没发现自己心仪的饰品。恰巧碰上了店主人,他似乎和友乾很熟,就把清婉请进了他的书房[指办公室]……

————————————

注释

[1]坊

指巷,多用于地名。

坊隅:街巷,街坊;

坊厢:古代城市区划,城中曰坊,近城曰厢;

坊市:街市;

坊郭:城郭市街。

(1)坊市制

坊市制是我国古代专门为了管理市场和更好规划城区而建立的一种特殊的制度,也叫做士坊制。

这项制度历史非常悠久,从西周出现,一直到唐代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用现代的思维理解,“市”在这里指代古代商业区,“坊”则就是住宅区了。

在那个时期,城市建设的格局一直是以坊和市分开设立的。

在这个基础下,也出现了很多的规定。比如那时候,会在市的四周建立垣墙将市围起来,这个设施也被称为“阛”,而四周建立了门的设施称为“阓”。市的开放时间也是有规定的,不仅如此,朝廷牢牢控制着市的管辖权,无论建立废除还是拆迁都要向政府报备。在商业区内,不同的商铺种类都是有区分的,他们会被安排在规定的地点,称为“次”和“肆”。官府也专门设置了专门管理市的官吏,设置了专门的市场交易规则。同时在市场交易的商人也要按时按规定缴纳租金等。可以说,这项制度就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所领导的社会秩序而存在的。不过,那时候市场贸易并不发达,规模也比较小,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并不高。而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到唐代末期,这项规定有所松动。商业活动就不仅仅限于两市了,许多的手工艺人还有商人开始了零售活动,甚至大城市出现了夜市。

到了北宋年间,政府各种的变法制度直接促进了宋朝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直到元朝,朝廷就直接打破了坊市制的地域与时间限制,官方取消了各种禁令,城中出现了许多商铺和沿街叫卖的小商贩,并形成了非常繁华的大都市景象。很快,这些小商贩就成了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许多人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2)何谓“北京坊”?

说起北京的“坊”,外城有八坊,今被人们通称的“前三门”(指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以南直至永定门一线,范围内为老城的外城,亦称“外罗城”,老北京人也将它称为“帽子城”。

外城“坊”的特征是:集中在外城南面的正门“永定门”及东西两侧的左安门和右安门之内,外城八坊分别是——正东坊、正西坊、正南坊、正北坊、崇南坊、宣北坊、宣南坊、白纸坊。

内城有二十坊。

内城“坊”其特征是:集中在内城四面的城门之内。南面的正门“正阳门”及东西两侧的“崇文门”和“宣武门”之内,有三坊——南薰坊、澄清坊、大时雍坊。

北面的东西两侧,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有七坊——教忠坊、崇教坊、昭回坊、靖恭坊、灵春坊、金台坊、日忠坊。

东面的“朝阳门”和“东直门”之内有五坊——明时坊、黄华坊、思城坊、南居贤坊、北居贤坊。

西面的“阜成门”和“西直门”之内亦有五坊——阜财坊、咸宜坊、呜玉坊、日中坊、金城坊。

皇城内有六“坊”,“东安门”和“西安门”之外各有三坊。“东安门”外的三坊为:保大坊、仁寿坊、明照坊;“西安门”外的三坊为:积庆坊、安福坊、小时雍坊。

现在打开北京市地图看一看,仅存“白纸坊”这一个带“坊”的地名了。(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