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杨柳东西绊客舟(2 / 2)

“你这就不懂中国文化了,”纪绪告诉他,“古汉语中,‘娘’是指年青女子,‘大娘’就是‘大美女’之意。”

“哦,大美女啊!”杰克逊随之有些心动,“不过,这附近,有山吗?”

“香山不是山么!”

“哦,把它给忘了。”杰克逊笑了笑,问道,“香山很大,哪儿是最好的去处?”

“碧云庵【2】的山势就很好!”

清婉一个劲地给纪绪使着眼色,意思是“蕙兰不去碧云庵,两个人可不要走岔了”。

纪绪赶紧改口说:“正月二十七,美娘如至浣花溪,千载难逢不可期啊!”

“大娘不上山吗?”

“上啊,她们预先都在浣花溪玩耍,遇到可人的小伙就跟着上山。”

“哦~”

纪绪说:“香山是大都最美丽的山,它重峦叠嶂,清泉流水,花木遍布,景色优美,所以吸引了大批才子佳人前来登山。不过,现在呀,你去碧云庵的山上什么也看不到。”

“为什么?”

“青草还没有发芽,春花还没有绽放,光秃秃的,恐怕会影响你的情绪。我建议你去‘梅沟’。”

“梅沟好玩么?”

“好玩呀!此时的梅沟,正是梅花盛开的季节。”

“我怎么去呀?这么远的路,走着去,得什么时候?白马又让甄叔给骑走了。”

“坐船呀!”

“你从瓮山泊坐船一路向北,到了北旱河往西走,不一会儿就到了浣花溪湖,湖岸有个‘河墙烟柳’的小码头,你从那里下船,把小船往岸边的柳树上就这么一栓,你只管走人……”

“船不会丢吧?还有押金呢!”

“你放心,就是你丢了,船也丢不了;你上了岸顺着大路朝西北方向走,便可到那梅沟。”纪绪把碗往前一推,说道,“青云,有才,我们上学去。”

有才和暮羽放下筷子,起身跟着纪绪走。

走到门口,纪绪又止住了脚步,回头说道:“噢,对了,带上你那首《拉乌[love]》。”

“带它干嘛?”

“去山顶朗诵呀!”

“不是不去山顶了吗?”

“万一你心情好,又想去了呢?记住了,好的诗篇都是在高山上,触景生情写出来的,你可以带上你的诗,一路上再仔细琢磨琢磨你的修辞,这样一来,让路人看着,也觉得你是一个有文化的外国人……”

清婉捂着嘴,使劲忍住笑。

“哦~,明白了先生。”杰克逊满口答应道。

纪绪刚一转身,又回过头来。有才和暮羽一人一只胳膊,把它往上一抬,就从纪绪的胳膊肘底下钻了过去,跑进书房,去拿各自的书包。

纪绪却对杰克逊说道:“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心想事成’。只要你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你所梦想的事情就会在你的面前出现。”

杰克逊一听,来了精神,“什么事会出现?”

纪绪问:“你想要什么事?”

“我想再见到那个绿衣女孩!”杰克逊说,“可自从那天见了一面,她就如同消失了一般……”

“会的。”说罢,纪绪车身走了。

留下痴呆的杰克逊坐在椅子上,“什么‘会的’?”他又转身问清婉,“先生是什么意思?是会消失?还是会出现?”

清婉掩嘴偷笑,说道:“这我哪里晓得,你去到那里不就知道了……”

————————————

注释

【1】公孙大娘

公孙大娘是开元盛世时的唐宫第一舞人,她善舞剑器,舞姿惊动天下。

公孙大娘表演的《剑器》舞,技艺高超,独具特色,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她在民间献艺,观者如山。应邀到宫廷表演,无人能比。在继承传统剑舞的基础上,创造了多种《剑器》舞。最终公孙大娘流落江湖,寂寞而终。然而,她的盖世技艺是与中国历史上的两座文化高峰联系在一起的。代表作有《西河剑器》、《剑器浑脱》等。

据说,当年草圣张旭,就是因为观看了公孙的剑器之舞,因而茅塞顿开,成就了落笔走龙蛇的绝世书法。

诗圣杜甫,在少年时代,也曾观看过公孙之舞。当年的公孙娘子,锦衣玉貌,矫若游龙,一曲剑器,挥洒出大唐盛世万千气象。杜甫曾有诗曰《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写尽当年公孙剑器之盛: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意思是说:以前有佳人公孙氏,她跳的《剑器》舞轰动四方。围观的人山人海,个个神色惶惶,天地也为之变色。耀眼的剑光好像是后羿(上古传说中的射日英雄)把九个太阳射落下来,身形矫健如天神驾着游龙在天上翱翔。开始时如同收束起震动的雷霆,结束时就象平静的江海凝住了波光……”

诗人以神来之笔,通过一连串激动人心的比拟,描绘了公孙大娘舞剑器时青山低头、风云变色、矫如龙祥、光曜九日的逼人气势。笔下的公孙之舞,淋漓尽致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让人向往不已。

安史之乱后,皇朝由盛而衰。杜甫先生在白帝城,又看到了公孙娘子的传人——李十二娘舞剑器。抚今追昔,不由感慨万千。盛世已去,杜甫不再年少,公孙的弟子也非是盛颜,至于公孙大娘本人,则更该是“绛唇珠袖两寂寞”了。

【2】碧云寺

碧云寺位于香山。香山是西山的一支余脉,位于北京西北,据金朝李晏《香山记略》说:“西山苍苍,上于云霄,重冈叠翠,来朝皇阙。中有古道场曰香山,相传山有二大石,状如香炉,原名香炉山,后人省称香山。”这里指的是香山最高峰“鬼见愁”上那两块大石,含云吐雾,在阳光照射下,岚光袅袅,似有几柱高香在燃烧,因而得名。此山重峦叠嶂,清泉流水,花木遍布,景色优美,因而自金朝以来就不断建造寺庙。其中,碧云寺是西山风景区最为壮丽的一座古老寺院。

碧云寺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当时叫碧云庵,传为元耶律楚材后裔阿勒弥舍宅开山而建。明正德十一年(1516)太监于经拓之为寺,俗呼“于公寺”;天启三年(1623)太监魏忠贤又重修,改称“碧云寺”,但二人均获罪未能葬于此地。清乾隆时又进行过大规模扩建,在南院仿杭州净慈寺添罗汉堂一座,北院建行宫,寺后墓地建金刚宝座塔,是一组布局紧凑,保存完好的寺庙式园林。全寺占地四公顷,坐西向东,依山势而建,从山门到寺顶共六重院落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建筑依次为山门、山门殿、天王殿(弥勒殿)、丹青阁、菩萨殿、普明觉妙殿、金刚宝座塔等。寺院布局采取层层封闭形式,各组殿堂层层迭起,愈上愈高,三百多级台阶穿插其间,上下相差二百多米,最高处达山的半腰,每进院落都各具特色。登顶展眼远望,松柏掩映着寺墙,别具一番风韵。从一条槐径进入,中有“绿玉之华白石桥”一座,下临数丈深的沟壑,沟底溪流淙淙,寺周古木参天,环境优雅。(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