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离肠百结解无由(2 / 2)

于璐回过头来道:“我们今天别烧炕了,直接‘送糖米’吧!”

“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友乾拉了慕凡一把,让他坐下来,“你跟舅舅细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慕凡道:“二姑一夜没回家,我就去小土屋找她。一进屋,二姑拉着我对那个男人说,说我是他的儿子。”

“嗨!”友乾总算松了口气,“我说么,就算给土地爷生孩子也没那么快的,原来这儿子是你呀?”

慕凡说:“是啊!”

友乾道:“这是你二姑胡说八道的,你不要往心里去。”

慕凡说:“怎不往心里去,我活了这么大,才知道,我原来是二姑生的孩子。”

“我这个二姐啊,她这张嘴,呵,”于璐道,“你说,她缺儿子么?三个儿子……”

提及儿子,友乾就劝慕凡,说道:“凡儿,你也得理解你二姑的心情,你看,她有三个继子,俩儿子把她给撵了出来,老三又出嫁当了和尚。你说你二姑,以后靠谁养活?谁又能为她养老送终?”

慕凡说:“为二姑养老送终那倒没什么!关键,我想知道,我到底是不是我爹我娘生的。”

友乾道:“那是错不了的事。”

“对,错不了。”于璐说,“你娘生你的时候,我就在你娘的床边一个劲地转悠……”

友乾问:“你转悠什么?”

“学二嫂生小孩呀!”

友乾笑道:“你,你才多大,懂事么?”

“六七岁了,我们于家的女子,聪明着呢……”

【二】《正月十八日》张耒.诗

幽人睡足闻春鸟,

共喜晖晖日满篱;

里巷收灯人寂寞,

邻家夫妇赁舂归。

暮羽和有才已经开学,于璐把采婗留在家里给他们做饭,自己带着儿媳随丈夫上了慕凡的车。

于璐和清婉坐在车里,友乾由于避讳与儿媳同乘一舆,便坐到副驾驶的位置上,让慕凡进了车厢。

走不了多远,遇上了自家的佃户。

夫妻俩热情地与友乾打着招呼:“东家呀,您这是要去哪儿?这一大早的。”

友乾高兴道:“噢,去我连襟家烧炕去。”

“是么,是么,东家的亲戚就是多,今儿这家烧炕,明儿那家添喜……”等马车走过后,佃户才肯离开。

不多时,马车又来到了王冕居住的像土地庙一样的茅草屋。

友乾让慕凡去小屋喊于湉出来。

慕凡进去不多时就出来了,说:“二姑不回家了,让我们自己去别墅。”

于璐一听就火了:“她家烧炕,她不回去?!”说着,就下了车,风风火火地进了小屋,清婉赶紧跟了进去。

于湉进门就喊:“你家烧炕,你不回去?”

于湉反问了一句:“那是我家么?我凭什么回去!”

“你不回去,你让我们来干什么?”

“陪客呀!”

“客呢?”

“待会儿,大姐夫和大哥就去了。”

“那你在这干嘛?”

“我在这陪我的客人呀!”

“什么客人?”

“女婿呀!”

“这,这,”于璐气得一时语塞,“你,你是真不要脸!”

“你要脸,就行了……”

————————————

注释

【1】土地爷

土地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负责掌管一方土地的正神,住在地下,靠着香火供奉,吸收能量,是神仙中级别最低的,俗话说“别拿土地爷不当爷”。在民间土地的形象千姿百态,性格各异。

(1)土地神祗

土地爷又称土地公或土地神,在道教神系中地位较低,但在中国民间信仰极为普遍,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流行于全国各地。旧时,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祀奉土地神。

在中国的“神鬼世界”中,土地神算是众神有一位末等的“芝麻官”,但它家族庞大。旧时,在中国大地上,几乎到处可见石砌的、木建的小小土地庙,里面供奉着土地公、土地婆,香火还挺旺。土地神源于古代的“社神”,是管理一小块地面的神。《公羊传》注曰:“社者,土地之主也。”汉应昭《风俗通史.祀典》引《孝纬经》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报功也。”清翟灏《通惜编.神鬼》:“今凡社神,俱呼土地。”般商时期,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因而土地神更多地带有自然属性。据《礼记.祭法》载,同时祭祀土地神已有等级之分,文称:“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暑社。”汉武帝时将“后土皇地祗”奉为总司土地的最高神,各地仍祀本处土地神。

最早称为土地爷的是汉代秣陵(今南京)的蒋子文。据《搜神记》卷五曰:“蒋子文者,广陵人也。……汉末为秣陵(今南京)尉,逐贼到钟山下,贼击伤额,因解缓缚之,有顷刻死,及吴先主之初,其故吏见文于道,乘白马,执白羽,侍从如平生。见者惊走。文追之,曰:‘我当为此土地神,以福尔下民。尔可宣告百姓,为我立祠。不尔,将有大咎。’……于是使使者封子文为中都侯,……为立庙堂转号钟山为蒋山(即今紫金山)。”

此后,各地土地神渐自对当地有功者死后所任,且各地均有土地神,据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五称沈约为湖州鸟镇昔静寺土地神,岳飞为临安太岳土地神。清人赵懿在《名山县志》中称土地神不一,有多种名目,其中有花园土地,有青苗土地,还有长生土地(家堂所祀),又有拦凹土地,庙神土地等。

土地神崇奉之盛,是由明代开始的。明代的土地庙特别多,这与皇帝朱元璋有关系。《琅讶漫抄》记载说,朱元璋“生于盱眙县灵迹乡土地庙”。因而小小的土地庙,在明代倍受崇敬。如《金陵琐事》称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奉旨修造南京铁塔时,在塔内特地辟一“土地堂”,以供奉土地爷。又《水东日记》称当时不仅各地村落街巷处有土地庙,甚至“仓库、草场中皆有土地祠”。

土地神的形象大都衣着朴实,平易近人,慈祥可亲,多为须发全白的老者。一般土地庙中,除塑土地神外,尚塑其配偶,惜称“土地奶奶”,与土地神共受香火供奉,没有特殊职司。

(2)人物形象

土地公是商人崇拜的财神,每个月的初二、十六,都要祭拜土地公,称为“做迓”(或做牙)。农历二月二日叫做“头迓”,十二月十六日叫做“尾迓”,尤其尾牙商家更是为了答谢员工一年的辛苦,请吃“尾牙”宴。祀的土地公都是慈眉善目,白须白发的老人,有时会有土地婆陪祀,有时则只有土地公而已。这是中国民间传说着一个故事:玉皇大帝委派土地公下凡时,问他有什么抱负,土地公希望世上的人个个都变得有钱,人人过得快乐。土地婆却反对,她认为世间的人应该有富有贫,才能分工合作发挥社会功能。土地公说:“那么,贫穷的人不是太可怜了吗?”土地婆反驳着:“如果大家都变有钱人,以后我们女儿出嫁,谁来帮忙抬轿子呢?”土地公无话可说,也因此打消这个原可“皆大欢喜”的念头,世间才有今天的贫富悬殊差别。世上觉得土地婆自私自利,是一个“恶婆”不肯供奉她,却对土地公推崇备至。

(3)轶事典故

在江西萍乡一带,农历岁首要举行参拜土地神的庆贺活动。这天黄昏,锣鼓喧腾,爆竹声声,以一人假装成土地神,按上线胡须,翻穿皮马褂,左手持杖,右手执扇,摇头摆尾,自乐自赞说:“土地神,土地神,土地原来天上人。”这句话道出了土地神的“家底”。

土地神的前身是社神,神可不像土地神,这样官微言轻,而是地位显赫,在神界数一数二的大神。社神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崇拜。土地为人类提供了活动场所,土地生长的万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故人类感激它、崇拜它。对社神的祭祀,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礼经.郊特牲》中说:“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为什么要祭祀社神?《孝经援神契》中说得更清楚:“社者,五土之总神。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祭天与祭社(地)是古代两项最重要、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可见社神的地位非同小可。

进入封建社会后,原属自然崇拜的社神逐渐人格化、社会化,社神的地位不断跌落。社神就像一位仕途失意的官宦,逐级降职。虽然由皇帝专祀的国家的社神祭祀不断,但失却了民众的参与,名存实亡。倒是那些遍布各个角落的小社神(俗称土地神),充任了地方保护神的角色,香火颇旺。唐代城隍信仰盛行后,土地神的辖区更加缩小,成了城隍的下属。至明代,土地神已遍及全国每个乡村,甚至“仓库、草场中皆有土地祠”(《水东日记》),桥头土地、栏头土地、灶头土地、田头土地、山神土地……名目繁多,凡是有土地的地方皆有土地神的存在。

土地神虽然官不大,但管的事却不少。辖区内凡婚丧喜事、天灾人祸、鸡鸣狗盗之事都要插一手,而且土地神一副慈祥老翁的模样,与人较为亲近,所以人们喜欢向他吐露心声,向他祈愿。如《集说诠真》中所说:“今之土地祠,几遍城乡镇市,其中塑像,或如鹤发鸡皮之老叟。或如苍髯赤面之武夫……但俱称土地公公。或祈年丰,或祷时雨,供香炷,焚楮帛,纷纷膜拜,必敬必诚。”所以,小小的土地庙往往香火很旺。因为中国民间相信“县官不如现管”,“土地不松口,毛狗不敢咬鸡,”“土产无多,生一物载培一物;地方不大,住几家保佑几家。”

旧时有些地方,生下孩子的第一件事是提着酒到土地庙“报户口”。死了人的第一件事是到土地庙“报丧”,因为死的鬼魂要由土地神送往城隍府。如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三记载江苏高邮地区“凡人始死之时,家人必以芦席稻草,圈于土地祠旁,为魂灵栖留之所,谓之铺堂。铺堂之后,家人则按中晚两餐,备具饭一盂、菜两盘,送至祠旁所设之鬼寓,多则三天,少迹两天,谓之送饭。”其意显然是指人刚死,鬼魂暂留土地祠,尚需家人送饭菜。土地还管人间的婚姻大事,《天仙配》中的土地就促成了董永与七仙女的姻缘,有些地区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贴压在土地庙的香案下,以此判断两人的命是否相和。至于村中发生瘟疫之灾、虎狼之患,祈求土地消灾除患;发生盗窃之事、斗讼之争,祈求土地指点迷津、主持公道,在旧时的农村也是经常举行的事。

(4)职责类型

土地神属于基层的神明,专家学者认为土地公为地方行政神,保护乡里安宁平静。也有专家认为其属于城隍之下,掌管乡里死者的户籍,是地府的行政神。生养万物: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此乃中国人所以亲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太平御览》引《礼记外传》称土地神“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故建国君民,先命立社,地广谷多,不可遍祭,故於国城之内,立坛祀之”。

管理本乡:自东晋以後,随著封建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官僚制度的逐渐完善,土地神也演变成为在道教神阶中只能管理本乡本土的最低级的小神。东晋的《搜神记》卷五称广陵人蒋子文因追贼而死。东吴孙权掌权後,蒋子文显灵於道说:“我当为此(指南京)土地神,以福尔下民”。这里所指的福尔下民,就是指的保佑本乡本土家宅平安,添丁进口,六畜兴旺,并且为人公道。中国南方土地庙常有对联称:“公公做事公平,婆婆苦口婆心”。

地府行政:中国许多地区的习俗,每个人出生都有“庙王土地”——即所属的土地庙,类似于每个人的籍贯;人去世之后,道士做超度仪式(即做道场)时,都会去其所属土地庙作祭祀活动。或者是新死之人的家属,到土地神庙,禀告死者姓名生辰等资料,以求土地神为死者引路。闽南、台湾人则认为,土地神可以保佑农业收成,也可以保佑生意人经商顺利,旅客旅途平安,甚至还保护坟墓,不受邪魔的侵扰。土地神是功能性极强的神明。一般说法土,地神为地方之守护神祇,为一乡一里之神。

(5)土地庙宇

土地庙土地庙,又称福德庙、伯公庙,为中国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庙宇),多于中国民间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的建筑,乡村各地均有分布。

土地庙因神格不高,且为基层信仰,多半造型简单,简陋者于树下或路旁,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即可成为土地庙,俗称“磊”型土地庙。一些大庙中间也有在殿堂中设有当方土地神位者。

(6)祭祀礼仪

土地神土地公生日:农历二月二日

土地公得道升天日:农历八月十五

《诸罗县志》:“中秋祀当境土神,与二月二日同;访秋报也。四境歌吹相闻。为之社戏”,故所谓春祈秋报即与上述两日相同,现今之祭仪应为旧有社祭习俗之变。(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