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两点惆怅各深心(2 / 2)

“我攒着你干嘛?我又不喜欢你!”

“谁让你喜欢我呀!再说了,我也不喜欢你呢!”

“那还有什么可说的。”杰克逊一屁股坐在路边的石头上。

杏儿也在那块石头上坐了下来,“你看,这样,你把我作为你的人质…不是…你的红娘……”

“做红娘?”杰克逊道,“你认识她么?她家在哪儿住,你知道么?”

“你知道不就行了。”

“你怎么知道,我知道她家?”

“这你就甭管了,”杏儿抿着嘴儿笑,“现在知道我这小姨子的作用了吧!”

“什么小姨子?”

“你连小姨子是干嘛的,都不知道?”

“肥皂?洗脸的?”

“什么肥皂,还洗脸的……”杏儿是哭笑不得,问道,“你看过杂剧《白蛇记》么?”

“看过呀!”

“你说,剧中的白娘子像不像你喜欢的这个白衣姑娘?”

杰克逊一拍大腿说,“对呀,太像了!”

“像就像吧!你拍什么大腿,吓我一跳。”杏儿白了他一眼。

杰克逊却继续兴奋地说:“怪不得,我总感觉在哪儿见过,原来是白娘子下凡呀!”

“白娘子和许仙是什么关系?”

“情侣呀!”

“那许仙和穿绿衣服的小青是什么关系呀?”

“小妾呀!”

“什么小妾,是小姨子!就是白娘子的妹妹……”

“噢,妹妹呀?”

“是呀!”杏儿说,“这样吧!等到了‘情人节’那天,我让你们单独见上一面。”

“你们有情人节吗?”

“有啊,三月三【1】呀!”

“太好了,那‘三月三’那天,我去哪里见她?”

“到时候,我就告诉你了。”杏儿站起身来想要离开,因为她看见丫鬟梅香在不远处站着,是来接她上车的。

“你别走啊,你告诉我,我去哪里见她!”杰克逊也站了起来。

“我先回家跟我二姐商量一下,过后我就告诉你。”杏儿转身就走。

“诶--,你知道我住在哪里吗?你如何捎信给我?”杰克逊又追了上来。

杏儿头也不回地道,“不就住在甄友乾家么!”

“你怎么知道?”

“以后告诉你!”

杰克逊掏出了一封信,说道:“这是写给白娘子的,你捎给她吧。”

“是什么?”

“情书。”

杏儿拿着信件,跟着梅香走了……

————————————

注释

【1】三月三

现代人把“七夕”当成中国的情人节是不妥的。严格讲,七月七是古代单身女子的节日,是“女儿节”。这一天,女孩子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传统习俗。所以,“七夕节”也称“乞巧节”。

在中国古代男权统治下,女人几乎没有什么恋爱自由的权利,甚至连正常接触异性的机会都很少。官宦之家的千金大小姐,一般在出阁之前大都被深锁闺房之中,等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爱情对于她们来讲,只是美好的传说和想象而已。

但到了“元夕”前后三天,人们便打破平常生活固有的习惯,各种禁忌就开始相应地放松,青年男女才有接触的时机。女孩们在这三天里都会调整心态,尽情地放飞自己。像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描述的那样“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元夕这天,女孩们都打扮得花枝招展,描画的粉脂幽香,借着观灯的机会,去幽会情郎或结交才俊。她们抛投手帕,当作信物;她们回眸一笑,用以传情。所以,才有“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浪漫诗篇。

北宋欧阳修对“元夕”也有描述。例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甜蜜约定;也有“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情人爽约的沮丧……

从宋代人的这些诗句里,满满地映射出“元夕节”好像是中国的“情人节”。

其实,不然。

在27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设立了一个“情人节”,也就是“三月三”。

有证据吗?

有,就在《诗经》里。这本书里记载: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男女相会,也就是西方所说的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情人节”。这就比西方的情人节早了1000年。

先秦以后,三月三情人节在各代延传开来。至唐朝,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更将其摇曳绮丽之风情烘至高处。自宋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三月三情人节风俗在中国文化中渐渐衰微,男女能见上一面的唯一机会,便成了“元宵节”。而三月三里浪漫的情爱、美好的愿景,以及曲水流觞的雅趣,至此便荡然无存了。

(1)中国真正的情人节是上巳节

上巳(si)节,俗称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

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日),人们就要到水边去祭祀叫作上巳节,并用香熏的草药沐浴。后来人们称之为禊。《周礼.春官》说:“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意思是:女巫职掌每年祓除仪式,为人们衅浴除灾。郑玄注说:“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到)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这个日子除了宗教作用,还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好处。

《宋书礼志二》引用《韩诗》说“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续魄,秉兰草,拂不祥。”

这一天,汉族少女也会举行成人礼“笄礼”。女孩们“上巳春嬉”,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认为可以驱除邪气。

但总的来说,上巳节应该是一个到水边祓禊、辟邪的日子,通过这种方式去洗掉一年的晦气,希望拥有洁净的新一年。

古人认为,“上巳节”时阴气尚未完全褪去,人容易生病,去水边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灾祸,并祈求福祉降临,称为“祓禊”。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一项春季驱邪祛瘟的卫生保健古俗。

(2)古代上巳节要祭祀高禖

在上巳节民俗活动中,还要祭祀高禖。相传高禖是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人们通过这种活动希望能除灾避邪、祈求生育。上巳节期间还进行一种“弋射”活动,即利用一种带丝线的箭射击野雁,射中后即索丝而取雁。这种雁与其说是猎物,莫如说是送礼的最好赠品。南方劳动妇女则开始育蚕,采桑喂蚕。

魏晋时代,“上巳节”还演变为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的日子,比如有“曲水流觞”习俗。书法家王羲之曾写过一篇大名鼎鼎的《兰亭集序》,记录的就是一次类似活动。“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上巳节早先原本有一个‘临水浮卵’的习俗:把熟鸡蛋放到水中,任其漂浮,谁捡到谁就可以吃。”这也跟“曲水流觞”的活动类似。

你看,这个日子适合郊游踏青,更适合青年男女的交往与爱恋,因此在上巳节通过祭高禖、祓禊和鼓励在这一天男女相会与交往等民俗,成为了男女青年谈恋爱的重要节日,具有国家法定的情人节的性质。在周代,一般在农历三月三,全国的青年男女都在当地参加聚会,互相寻找中意的对象,但表达爱意的花朵不是“玫瑰”而是“芍药”。

上巳节祭祀的高禖,又称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是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禖同媒,禖又来自腜。最初的高禖,属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具有孕育状。祭祀高禖民俗也暗喻牵媒拉线,促成男女交往,也属于情人节的性质。

(3)中国情人节文化内涵远比西方情人节丰富的多

上巳节期间,是古代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时节。由于青年男女会在这天都汇聚到河边,为古人提供了自由恋爱的契机。

《礼记》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在古代原本男女授受不亲,可唯独在上巳节期间,可以“奔者不禁”,暂时废除了那些男女之间的条条框框。

据《诗经.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洧》这幅淳美的古代风俗画,带我们回到了《诗经》时代那个已经消失于时间丛林中的情人节,听到了芍药花瓣中间传出来的爱的声音:“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在我国历史上,特别是汉唐时期,流传踏青寻爱的故事相当多。汉武帝就是在19岁那年上巳节“修禊”礼后,遇到歌女卫子夫,产生爱情相伴了50年。

上巳节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因此中国情人节文化习俗是丰富有趣的,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远远超越了西方情人节的内涵。

(4)传统的“七夕节”是乞巧节,不是情人节

中国很多民俗专家牵强附会,把七夕节附会成中国情人节,实在是无知。

七夕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这一天,传统的文化习俗核心是妇女乞巧,包括穿针乞巧、蛛丝乞巧、投针验巧、吃巧果、拜织女、扎巧姑等等,根本与情人节不搭边。

始于汉代的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喜蛛应巧稍晚于穿针乞巧,起于南北朝之时。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即使后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七夕也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节日的本意仍是乞巧。

民间把织女又称“七姐”,视她为纺织女神,拥有非凡的智慧与巧艺,在这一天女晚上拜织女,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当然,七夕是牛郎织女团聚的日子,在祈求巧艺的同时,祈祷牛郎织女阖家团圆和幸福美满也自然成为一个习俗,这也与谈情说爱的情人节习俗不沾边啊。

总之,传统七夕的节日内容几乎没有任何与情爱沾边的东西,相反,是年轻女性们聚在一起,比赛女红能力乃至烹饪能力,祈愿自己的巧慧节节拔高。因此,这一天即使称之为“女友节”、“闺友节“也还算符合七夕节在传统上的意义,现在被商家演绎和宣传为“中国情人节”,实在是糟蹋了中国传统的“七夕”乞巧节了。

(5)当情人节遇上清明节

先看一则关于清明节的网络笑话。

问:“情人节和清明节的区别是什么?”

答:“情人节和清明节是一样的,都是送花,送吃的,区别在于:情人节烧真钱,说一堆鬼话给人听;清明节烧‘假’钱,说一堆人话给鬼听。”

虽说是笑话,但是,文化和历史就是这么巧合,由于上巳节在每年的三月三,还真的经常与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在时间节点上交汇。

中国古代清明节指的是清明节气这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等农谚。初期清明节本没有祭祀习俗,祭祀的习俗来源于寒食节,相传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

本来上巳节与清明节无关,但由于上巳节与寒食节均在清明前后,上巳节、清明节与寒食节三个节日时间重合,所以后来“上巳春嬉”节俗归于清明,入宋以后寒食节祭祀习俗也被清明节收归名下,同时,并延续至今。

(6)如今的“三月三”习俗

现在只有壮族过传统的“三月三”,他们除对歌谈情外,还有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十分有趣的节日习俗。

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相传,吃了这种饭会人丁兴旺,身体健康。(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