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翦裁用尽春工意(2 / 2)

于湉对着窗户喊:“满秋,赶快上茶。”

外面有婢女高声答应。

于湉坐定后,问王冕:“你今天怎么寻思起上门求亲了?”

王冕说:“你还说来,赵夫人,没咱这么办事的!”

“怎么了,王公子?这怎么还找门子呀!”

“上次说好了,你要把三小姐嫁与我,我在家一个劲地等啊,你可倒好,没下文了……”

“王公子啊,不是我不讲信用!你看,我的这些侄女,哪个我能拿得出手?”

“我看这三小姐,就挺好!”

“这老三呀,太迟钝,又缺乏训教,就知道嬉笑玩耍,不知道愁……”

“三小姐叫杏儿?”

“是啊!”于湉说,“她真可谓是幸运儿,她早产。”

“是嘛?”

“老三本来就是这个时间,杏花开的时候出生,可那天她娘到后花园里溜达,当走到东北角的那颗杏树底下的时候滑了一跤,便把她生在了雪地里。”

王冕感叹道:“哎呀呀,怪不得像雪一样白!”

于湉白了他一眼,“我便给她取名雪儿,后来她娘发现她独爱杏花,也许是生在杏树底下的缘故吧,便给她改名杏儿,她娘本就姓薛,我们都叫她薛杏儿[雪杏儿]……也许是早产的原因,总感觉她有点傻,用蒙古人的话说,就是‘缺心眼子’……”

王冕说:“那正好,我的心眼,也不够头!”

“呵,光听说有比谁聪慧的,还头一次听说,有比着谁缺心眼的!”

王冕问:“杏儿姑娘老爱穿白色么?过几天,我给她买几套衣服。”

“她不爱白色,她爱穿粉色。”

“那她……”

“哦~,要不我说她心眼实么!她的嫡母孝期未过,她还在为我大嫂戴孝呢……”

————————————

注释

【1】梅子和杏的差别在哪?

北方人,我只知道杏树,没见过梅子树。果实的形状味道果核都差不多,但是它们究竟是不是同一个植物?

一个母亲生了两弟兄,外人看起来会很像,甚至混淆,但终究是两个各具灵魂的人。梅和杏也是如此,它们两个同为蔷薇科李属的植物,但是却不是同一个物种。

(1)具体区别如下:

梅: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落叶乔木或大灌木,高可达5一6米。树冠开展,树皮淡灰色或淡绿色。小枝细长,枝端尖,绿色,无毛。叶宽卵形或卵形,边缘有细锯齿,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阔楔形,幼时或在沿叶脉处有短柔毛,叶柄短,具腺。花梗短,1一2朵右生于1、2年生枝梢,萼筒钟状,有红,暗红及绿色等。花有单瓣或重瓣,白色、红色或淡红色,有芳香,多在早春1一2月先开花,后发叶。核果近圆球形,黄色或带绿色,5-6月成熟。

杏: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至长江流域。落叶乔木或大灌木,小枝褐色或红褐色。叶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缘具钝锯齿,叶柄基部具1个-6个腺体。花单生,先叶开放,花瓣白色或稍带红晕。花期3月-5月。核果近卵形,具缝合线和柔毛,淡黄色至黄红色。果熟期6月-7月。

(2)三月杏花开

初春的雨,诗人称之为杏花雨。

雨中杏花,自更娇美。唐人韦庄曾吟过:“霏微红雨杏花天”。而在宋人陆游笔下的《临安春雨初霁》,情景更为动人: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杏花有“娇容三变”之术。含苞初拆时,花色纯红;争艳怒放时,渐变淡红;待到花落,竟变成了白色。宋人杨万里在《芗林五十咏.文杏坞》中说道:

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苦红。

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

他在《雨里问讯张定叟通判西园杏花二首》中又强调:

白白红红一村春,晴光炫眼看难真。

无端昨夜萧萧雨,细锦全机卸作茵。

唐人吴融有《杏花(五言三韵)》诗曰:

春物竞相妒,杏花应最娇。

红轻欲愁杀,粉薄似啼销。

愿作南华蝶,翩翩绕此条。

宋人林逋咏《杏花》诗:

蓓蕾枝梢血点乾,粉红腮颊露春寒。

不禁烟雨轻欺着,只好亭台爱惜看。

隈柳帝桃斜欲坠,等莺期蝶猛成团。

京师巷陌新晴后,卖得风流更一端。

吴融诗说杏花最娇,林诗中间二联也力写杏花娇态。宋人司马光在《和道矩送客汾西村舍杏花盛置酒其下》,赞赏杏花:

田家繁杏压枝红,远胜桃夭与李秾。

何事偏宜闲处植,无端复向别时逢。

林间暂击黄金勒,花下聊飞玛瑙钟。

会待重来醉嘉树,只愁风雨不相容。

女词人朱淑真在《杏花》诗中则极赞它:

浅注胭脂剪绛绡,独将妖艳冠花曹。

春心自得东君意,远胜玄都观里桃。

诗人笔下的杏花,风姿各异。林逋形容其蓓蕾似已干的血点,是观察得很真切的。朱淑真把花光描绘为“浅注胭脂”,是指明杏花未放初放时的不同花色。司马光的“繁杏压枝红”,则是杏花盛开的景状了。

上引唐宋诗人咏杏花之作,都描绘出它的娇艳形象,而司空图的《杏花》七绝:

诗家偏为此伤情,品韵由来莫与争。

解笑亦应兼解语,只应慵语倩莺声。

第二句虽然也同样是写其娇艳无与伦比,但三、四两句却多了一层精巧的构思。古人比喻美人似解笑解语的鲜花,唐明皇就把杨贵妃唤作“解语花”。花当然是不会讲话的,诗人不明白说出,却巧妙地以“慵语”(懒得说话)来替花掩饰;但接下去偏又说花确能解语,不过是懒得启口,而是请黄莺儿代言——“倩莺声”了。这最后一句,不但构思委婉新奇,而且使人想象起娇艳的红杏枝头,“金衣公子”啼声呖呖,翻飞似梭,是多么富丽的春景啊!

司空图可能是特别喜爱杏花的,他除了上引这首《杏花》七绝外,还写有《故乡杏花》,《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十九首》等(均七绝),可说是写杏花诗的最高纪录了。

历来诗人咏杏花的篇什颇多,有的赞它“一树春风属杏花”,有的誉其“花中占断得风流”。其中写得新丽传神的,当推宋人叶绍翁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及宋人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了。吟哦名句,不觉诗中杏花亦醉人。

以上咏杏花诗,都从花的本身着眼,写色写景,不过遣词造句不同。唐罗隐的《杏花》诗,却从花的开谢,比喻世人的荣枯,诗虽写得平常,但立意不同,可谓另备一格。

唐人姚合的《杏园》七绝则写看花情景,暗寓嘲讽:

江头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此来。

欲待无人连夜看,黄昏树树满尘埃。

杏花之盛于中国,约在春秋战国时代。据《管子》载:“五沃之土,其木宜杏。”《庄子》载:“孔子游缁幄之林,坐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山海经》载:“灵山之下,其木多杏。”至汉代,杏花已人宫苑,上林苑中有蓬莱杏、文杏。

关于杏树的栽培,《广群芳谱》介绍说:“杏树大,花多,根最浅,以大石压根则花盛。”明人宋濂在《游荆涂二山记》中说:“禹庙前杏树一章,大可蔽二牛。”王衡《香山记》载:“卧佛寺面面皆杏花,而一绯杏据西园上者,大可盈抱,且殊丽。”我国杏林、杏乡甚多,如河南汲县之杏园,安徽凤阳之杏山,江西庐山之杏林,山东曲阜之杏坛。每到初春,都是一番“羞逢柳眼三眠白,分得桃腮一笑红”之盛景。(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