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残花啼露莫留春(2 / 2)

“望欢”中的“欢”字,就是现在“亲爱的”的意思。如此肉麻的情话,让青春懵懂的少年可怎么受得了?

此时,屋子里静得可怕,都能听到纪绪的喘息声!

清婉还继续说,不过,她不再吟咏古诗词,而是说直白的情话:“雨中,是谁将对你的相思,串成了千千心结?风里,又是谁捧起我的脸庞,让岁月美的黯然神伤?”

只见得房门抖动了起来,那是纪绪倚在门上,被吓得浑身哆嗦了。

纪绪背靠双门,双手紧紧地把住门扇,心想:清婉姐,今天这是怎么了!?

清婉知道纪绪已经乱了方寸,心道:小毛孩子,姐姐玩个你还不是绰绰有余!便说,“你知道外面,在下雨么?你知道姐姐,没打伞么?”

不一会儿,门被慢慢打开了,却只伸出了一把雨伞。

清婉趁着去接那把伞的机会,一把抓住了伞头,使劲一拉,连伞带人就给拽了出来。

纪绪刚站稳脚跟,打开了雨伞,清婉就钻进了他的伞下。纪绪只顾的撑伞,根本就没防备,就被清婉给搂住了脖子。

清婉借着酒劲,把那火辣辣的唇强吻上纪绪的嘴,并使劲地嘬吸……纪绪一只手撑伞,另一只手奋力地往外推,可哪里推得开呀!

清婉的手也没闲着,顺着纪绪的“直裰”对襟长衫的缝隙,就把自己的一只手给伸了进去,捞着纪绪的腰带系扣就解……

纪绪推了她几次也没能推开。

索性,丢下雨伞就跑。可腰带,被清婉的手死死地攥着,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掰开她的手,要不是纪绪是练武之人,还真挣脱不了。

纪绪转身钻进了自己的屋子,随手插上了房门。

清婉呆了一会儿,弯身拾起了雨伞,来到了门口的那棵杏树前,捡起了一片被风雨吹落的花瓣。

仿佛,那杏花也浸满了飘落的泪,可是,再多的悲啼,也未能留住春天。

她眼泪汪汪地说道:

“残花啼露莫留春,

尖发谁非怨别人?

若但掩关劳独梦,

宝钗何日不生尘?”

这首诗的意思是:一个柔发潇洒的年轻人,谁能够不怨恨别离?但是,如果只是关在房里一个人苦苦地做着幻梦,那么即便是光闪闪的宝钗,又怎能不满身尘灰?

过了很长时间,只听屋子里传出了悠扬的笛声,不是素日里的《鹧鸪飞》【1】,而今吹的是《梅花落》【2】。

清婉知道这首曲子所表达的意思,她瞅了瞅紧闭的门户,叹了口气,轻声说道:“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随后,怅然离开了……

————————————

注释

【1】《鹧鸪飞》

鹧鸪飞是江南笛曲的主要代表曲目之一,原是湖南民间乐曲,也用于箫独奏或丝竹乐合奏。后经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改编,注入了江南丝竹的风格,使乐曲更加清丽动人。

乐曲通过对鹧鸪飞翔的形象描绘,表现了人们向往自由、追求光明的崇高愿望。乐曲分慢板、中板两个部分。慢板部分是原民间乐曲的放慢加花,演奏家充分发挥曲笛浑厚抒情的特长,通过气息的控制、变化,运用音色、音量得收放变化以及滑音。轻音、打音、叠音等手法,使音乐悠扬委婉、明澈、圆润。中板部分是前奏的变奏,音乐活拨流丽,表现鹧鸪展翅高飞的情景。

《鹧鸪飞》这首曲子,说是根据李白的《越中览古》改编的。

李白的诗是这样写的: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诗意思明白、易懂,通过对越国打败吴国得胜归来的描写,再现了吴越历史上的繁荣,和唐时的越中“唯有鹧鸪飞”的荒凉景象进行对比,从而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当朝统治者的谴责。

历史上的“越中”大约在今天浙江一带,越国的都城会稽就在今天的浙江绍兴,而吴国的都城则在今天江苏的苏州,这和湖南相距甚远。那么,为什么要把这两者放在一起呢?

因为《鹧鸪》是古词牌,相关的有《鹧鸪词》,《鹧鸪天》。其中《鹧鸪天》也叫《鹧鸪引》、《思越人》。而湖南的《鹧鸪飞》与江浙一带似乎能扯上一点儿关系。《鹧鸪天》据说是宋代宋祁首先创立,是根据唐人诗句取名的。虽然《鹧鸪天》的内容中也会出现唱《鹧鸪》的内容。但是目前尚没有实据可以证明《鹧鸪词》、《鹧鸪天》的音乐是同一乐曲。因此,“越中”未必能将两者联系起来。

既然《鹧鸪飞》是根据《越中怀古》改编的,那么在内容上就必须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越中怀古》基本上决定了赵版《鹧鸪飞》所要表述的内容。由此可以断定《鹧鸪飞》是一首怀古作品,是借湖南的音乐来怀江浙的古,内容才是两者真正的联系点。

那么我们就来比较一下诗和乐。

在艺术呈现手法上,两者是不同的,《越中怀古》通过古今对比来呈现;而《鹧鸪飞》则是通过两段慢板一层一层铺陈、渲染,最终将乐曲推向高潮。

在主体参与程度上,两者也是不同的,《越中怀古》中的个人主观情感被压缩到几乎没有,完全凭事实说话,属于“无我之境”;《鹧鸪飞》则将李白没宣泄出来的情感释放出来。乐曲从鹧鸪飞翔引发作者的情感,或低吟、浅唱或心潮起伏,最后思接千载,文思如水,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是通过自身的感受、自我的形象来表现内容,属于“有我之境”。因此,有人说“《鹧鸪飞》没有着力描写古代的繁华”,是对的!它只是描写了鹧鸪飞翔和自我情怀。

在写作的目的上,《越中怀古》是对历史的凭吊和对现实的不满;而《鹧鸪飞》则不能确定的因素较多,既有对历史的感慨,又有作者联想到的……但是,说得都很模糊。

古人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

这两首艺术作品让我们看到语言与音乐的相通和不同之处。《鹧鸪飞》引诗作据,不仅使内容更加明确,而且两者相映成趣,堪称双璧。

【2】《梅花落》

《梅花落》属乐府横吹曲调,是古代笛子曲的代表作品,传为西汉李延年所作。别名《落梅》、《落梅花》、《大梅花》、《小梅花》等。“横吹”属古乐府中的鼓吹部,《梅花落》就是鼓吹部中的“横吹曲”。“横吹”不仅是横吹曲的简称,也是乐器的称谓,其形类于笛子。

《梅花落》和《折杨柳》都是笛曲的代表。而且,《梅花落》也是一首大角曲,用于特定的朝廷仪式,由专门人员演奏,隶属一定的部门。

郭茂倩《乐府诗集》说:“《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乐府解题》说:汉“横吹曲”共二十八解,李延年造。魏晋以后唯传十八曲。《梅花落》即其一。

李白《黄鹤楼闻笛》一诗:“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中的“落梅花”,指的就是乐曲《梅花落》,为了押韵,用倒装手法写成。

高适的《塞上听吹笛》一诗中:“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中“梅花”,也是指乐曲《梅花落》。

在古乐府中,诗词与音乐在意义上不可分割。是什么曲牌,就配其内容的诗词。因此《梅花落》也是乐府诗题。一般的《梅花落》的乐曲和诗词都是以傲雪凌霜的梅花为主题。

据《乐府题解》里记载,《梅花落》原为汉乐府二十八横吹曲之一,魏晋以后很风行,为当时流行的十八首横吹曲之一。从南北朝时期开始,横吹曲《梅花落》又被称为笛子曲《梅花落》。至唐代,笛曲《梅花落》在市井流传更广,成为诗人墨客经常歌咏的对象。其不仅以音乐形式流传,而且对文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落梅、芳树,共体千篇”的盛况。宋元明清几代也一直流传。后来流行的琴曲《梅花三弄》也是根据《梅花落》改编。(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