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绣罗衣裳照暮春(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达普化快马加鞭一路朝东南狂奔,大约走了两个时辰,便到了通州的“李二寺”[佑民观坤道院]。

“李二寺”并非是一座僧寺,它原先是一座河神庙。那是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漕运总督张瑄在古河道上所修建的,里面供奉着海神和河神。河神庙曾经作为漕运的原点,过往的船家纷纷来此祭拜。大德六年[1302年],张瑄因搜括不义之财被告发,与其子文虎一同被杀,河神庙便荒芜了起来。

【一】《里二泗东皇祠下作》王嘉谟.诗

柽桐发春华,蔼蔼照中圃。

杳渺平湖阔,孤帆逗新雨。

中流见古祠,松云澹群树。

举酒酬芬芳,村巫起屡舞。

雪消蕨初绿,苹香鱼正乳。

但醉不须辞,此乐真堪取。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郭守敬主持开凿通惠河。

引昌平县白浮泉、一亩泉等泉水,截流榆河上游水,沿山凿渠至瓮山泊[昆明湖],经高粱河[长河]引到和义门[西直门]入潭,又从积水潭东的万宁桥[步粮桥]经皇宫的东墙外,流过沙滩、北河沿、南河沿,经御河桥南出丽正门东水关,再转向东南流入文明门[崇文门],从门外向东流去,沿今天的通惠河至普济闸[杨闸村],再到张家湾村东入白河。如此,在张家湾会流的河流就有四条了,故称“泗河”。

当时,白河自通州城东分为内外两支,并在今天的西集镇和合站村重合。外白河在通州城东也吸纳了温榆河、金闸河、小中河三条河流,也称“泗河”。内、外白河都叫“泗河”,为了区别对待,便分为“内二洒河”和“外二泗河”。

大都人称“内”为“里”,故“内泗河”又称“里二泗”。随着漕运经济的繁荣,居住在河边的人们越来越多。他们便以河名建了一个小村庄——里二泗村

元代女道士元严[元好问之次女]的弟子李素女来到了大都。

经过通惠河的时候,看到日益衰败的河神庙,便想把它利用起来。她扩建了寺庙的面积,改成了坤道院,称“天妃庙【1】”,也是圣母娘娘的道场。

由于道长姓李,人们便把这座天妃庙起了与村子同样的一个名字——李二寺。

达普化来这坤道院干嘛?

他是钟情于坤道院里的一个小道姑。是否记得前些天,达普化送给王冕的那只杏花簪子,当初就是送给这位小道姑的。

那一天,小道姑接过了杏花簪子,仔细端详了一番,问道:“你,什么意思?”

达普化说:“我发现你老用一根竹签别住自己的发髻,便想送你一只簪子。”

“这是簪子么?”小道姑白了达普化一眼,“这不是让人红杏出墙么?”

“不!不!”达普化赶紧解释,“这是梅花簪,你不是最爱梅花么!”

“我还不知道杏花是什么样子,梅花长什么样子吗?”小道姑知道达普化喜欢自己,是用送发簪的方式向她求婚呢!可是“全真派”的道士,是不能结婚成家的……

如何婉拒眼前这位青春年少的朝廷命官呢?既不伤了他的自尊心,又能让他了解自己的心思,打消他的“坏”念头。

突然,她想起来了自己师太元严道长拒绝张平章求爱时的一首诗——《补天花板》。

她便把手中的簪子还给了达普化,小嘴微启,说道:

“补天手段暂施张,

不许纤尘落画堂。

寄语新来双燕子,

移巢别处觅雕梁。”

达普化当然明白,小道姑这是拒绝了他。但达普化并不气馁,自认为是自己买错了簪子才造成今天的误会。回去后,他又花重金请人用和田籽玉打造了一只更加精美的梅花簪送来。

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女子,能让这位青年才俊不辞辛苦,来回奔波三百余里,频频来见呢?

【二】《登张湾里二泗道院高阁》汤显祖.诗

弭舳聚氤氲,躧舄凌晖皎。

旅积方此舒,波情亦堪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