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大布缝衫重七斤(2 / 2)

“东平啊!”

黑良臣看完了书信说:“就凭这封信,钱老先生能来么?”

舜华趴在黑良臣的耳边嘀咕。

“呀,呀,呀,干什么,让人看见……”见同仁都趴在窗户上看,“你可是有丈夫的人了……这,这女人结了婚怎都这样啊……就这么说吧……”

舜华神秘地说:“很私密的!”

“私密?”黑良臣调戏道,“要不,去值班室,咱到被窝去说?”

“好呀!”舜华拉着黑良臣的手,转身进入他晚上睡觉的地方。

“你还熟门熟路唻!”

舜华笑道:“这不门上有牌子么~”

黑良臣进屋就脱衣服。

舜华制止道:“哎哎,你脱衣服干嘛?”

“不是睡觉么!”

“谁跟你睡觉,你就知道睡觉!”

舜华拉他坐在床上,说道:“鸾鸾手里有一颗稀世之宝,钱家的儿女若是见了这宝物,就是四个儿孙抬着,也能把钱老先生抬到宛平来……”

“什么宝贝?”

“夜明珠,鸡蛋大小。”

黑良臣一惊,“哪来的?”

舜华小声道:“察合台使臣进贡的!”

“那,怎么到了鸾鸾手里?她偷的?怪不得她要跑呢!”

“你就知道偷,是使臣送给她的!”

黑良臣皱眉道:“那使臣不要命了?把进贡的东西送人……”

舜华说:“不说你们男人贱么,为了那‘一小会儿’,命都不要了。”

“宝贝,在你身上么?”

“没有,在她身上。”

“为何不给你?”

“放那里面了…拿不出来……”

“放在哪儿?还拿不出来!”

舜华说:“肚子里。”

黑良臣惊奇地问:“咽下去啦!?”

舜华点了点头。

“呵,”黑良臣摇了摇头说,“你说你们两个女人,一个吃鸡蛋噎死了;另一个更奇葩,吞大珠子……那让她抓紧拉呀!”

“能拉出来,还来找你!?”

“她拉不出,我哪能使上劲儿!”黑良臣道,“再说,我使劲…管用么……”

舜华说:“你不是捕快么,探案的时候,就没碰上类似的异事?”

“唔~没有!”黑良臣摇得头像拨浪鼓。

不过,他又感到有些不解,问:“使臣不是送她的么,鸾鸾为何要吞下去?怕使臣反悔?”

“不-是-”舜华着急地说,“怎么跟你就说不明白了呢!是使臣亲自给她放进去的!”舜华弯起手指指了指自己的肚子……

————————————

注释

【1】捕快

在《少年四大名捕》《大宋提刑官》等影视剧中,捕快的形象整体较正面,好比现代的刑警。事实上,古代地方上的捕快是一个没有门槛的职业,地位很低。以宋代为例,捕快应当算作“吏役”一类,属于地位最低的一级,谈不上是公务员,只能称“公人”,是在政府做事的“临时工”,或者说“编外公务员”。“捕役,捕拿盗匪之官役也;快手,动手擒贼之官役也。”捕快是“捕役”和“快手”的合称,负责缉捕罪犯、传唤被告和证人、调查罪证。

捕快的称呼起源无法考证,但是至少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前期就拥有了类似职能的人,这是最初捕快的雏形。根据史书记载:大禹治水非常辛苦,有一次他约集各个部落的首领,也就是我们说的治水首脑会议,要开会讨论治水的问题,其他各个部落的首领都到了,只有一个部落的首领防风氏后至。大禹就命人进行了审理,最后对防风氏予以处斩。这是我国史书记载最早的,在奴隶社会的初期,对某一个犯罪嫌疑人进行审理,并且予以斩首执行的故事。从故事里可以看出,那时已经出现了寻找证据的,捉拿审理的一类人,这是捕快最早的雏形。

(1)捕快的职责

捕快平日身着便装,腰挂表明身份的腰牌,怀揣铁尺、绳索。领班称“捕头”、“班头”。老百姓称捕快为“捕爷”、“牌头”、“头翁”、“牌翁”等等。在明清法律条文中,称捕快为“应捕”或“应捕人”,即“本有逮捕罪人之责的人”。有的大州县,捕快往往配备马匹执行公务,故又称之为“马快”。而徒步者,则称之为“步快”、“健步”或“楚足”。各州县在编的“经制正役”的捕快,因州县大小而决定其人数。

捕快所承担的侦破任务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叫“比限”,一般5天为一“比”,重大的命案3天为一“比”。过一个“比限”,无法破案的,捕快便要受到责打。

捕快在古代属于“贱业”,并严格规定他们的后代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即便他们脱离捕快行业,其子孙三代以内也不准应试。

为什么对捕快要这么严格?

这是因为捕快的职业是被人看不起的:一是因为跟罪犯打交道,不吉利;二是会欺压百姓,干些敲诈勒索的黑心事,在百姓的口碑中并不好;最重要的是,捕快参加科举简直是有辱斯文,拉低官员队伍的身价。说到底,歧视是古代社会中最丑恶的现象!

捕快是没有工资的,每年的伙食补贴即“工食银”不过十两银左右,养家糊口自是艰难,于是敲诈勒索便成为一种风气,他们时常设置种种名目收取好处费,甚至与州县官吏同流合污,或制造冤假错案,或对老百姓横征暴敛,任意拘捕。

(2)古代科举还有哪些人不准参加?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士族地位的垄断,使得平民百姓家的子弟也有逆袭的那一天。这看起来是个平等公平的机会,人们通过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了受人敬仰的官员。但对于下面这些人来说,就没有那么公平了。

一、女人

女人不被允许参加科举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共识,这源于男权社会意识的强大。在古代,女人被看作是男人的附属,同等阶级里,男人的地位高于女性,这是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和男权社会稳定的根基。换句话说,假如一位聪明的女性参加科举考试,并且成为女状元,以后当了大官,管着一群大老爷们,那让男人情何以堪?

二、罪犯

罪犯是指作奸犯科之人,这样的人在古代社会中不被正统所认可,是天下人看不起的一类人,他们做的事都是侵害百姓的利益。而科举是为了选拔优秀的人,他们有着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时时把百姓的利益挂在心上。罪犯不能参加科举似乎是名正言顺,但罪犯改过自新后,重新想做一个好人时,我们要不要给他们一个平等的机会呢?

三、丁忧

丁忧就是祖制。具体说来,是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二十七个月。毕竟每朝每代的皇帝都是标榜以孝道治理天下的,这样一来,三年里都不能离开老家去参加科考,就此错过一次考试机会。

三、商人

古代社会等级中,商人的地位最低,却最有钱。再让他们能够科考做官,那他们就会为自己的私利而侵害百姓的利益,这是不利于农业社会稳定的。统治者自然要加以限制,保证社会的稳定。

商人有钱,但终究是逃不过权力的阉割。如:明朝的巨富沈三万。(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