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只将飞舞占清明(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翰林【1】一词,始见于汉代。

西汉哲学家扬雄在《长杨赋》中说:“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籍翰林以为主人。”其本意是文学之林,文翰荟萃之地。到了唐代,翰林正式成为官署名,翰林院也成为一个网罗天下英才供皇帝御用的地方。

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修史和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地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中统二年[1261年]忽必烈先设翰林院,后立国史院。至元二十年[1285年]与集贤院[国家图书馆]合并为翰林国史集贤院;二十二年与集贤院分立,复为翰林国史院,只掌制诰文字与纂修国史。

两院分家,是与道教玄教大宗师张留孙的奏议密不可分。元朝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其境内各种宗教并存,实行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设立专门机构对各个宗教进行管理势在必行。由此,朝廷便分出“集贤院”来掌提调学制和管理道教事务。集贤院之下,在各州郡设道录、道正、道判、提点等道官管理地方的道教事务。

第三届科举结束后,左榜状元宋本[大都人,字诚夫]被授为翰林修撰;右榜状元达普化,自然就进了集贤院【2】做修撰。

【一】《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其九》苏轼.诗

长恨漫天柳絮轻,

只将飞舞占清明。

寒梅似与春相避,

未解无私造物情。

达普化正在为玄教大宗师、集贤院大学士张留孙【3】撰写奏折,是通州道录提交的一份“关于重修扩建里二泗河神庙为坤道院之议呈”,说白了,就是要求朝廷拨款。

这时,门卫进来奏报说“赵学士的两个外甥请求见他。”并递上了一本书。

达普化拿过书来翻看,见是赵孟頫书写的一本诗集《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就不解地问:“他递上这本册子,是什么意思啊?”

门卫道:“证明自己不是冒牌的外甥女。”

“噢~这个意思啊!”达普化笑了笑,便拿着书进到里屋去找大学士吴全节。

吴全节【4】一见,大喜过望:“哎呀呀,总算又见到这本诗集了。”他一边翻阅,一边给达普化讲,“你看这文辞,优美酣畅,书采行草,字字挺坚,珠圆玉润,典雅秀丽,整体布局,结构严谨,平和舒展……文辞书法堪称双绝啊!”

达普化问:“老师从前见过?”

吴全节说:“岂止是见过,当初赵子昂就是在这里写的,当时我跟他索要,就是不给,说是送给自己表妹的。我说,‘给表妹的,可以再写么!’你知他怎么说的,‘你见过王羲之酒醒之后,再写一份《兰亭序》么!’我说,‘我也没见过你饮酒呀!’他道,‘虽未饮酒心已醉’……这老夫子!”

“赵大人当真在集贤院工作过?”

“那是!集贤院,集贤院么,那个大贤未曾在集贤院待过?”吴全节又说,“至大二年[1309年],在杭州做了十年江浙儒学提举的赵子昂任期已满,朝廷召他回京,授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命与其他学士共同撰写祀南郊祝文。在拟定殿名的问题上,因与其他人意见不合,发生了矛盾,便想告假还乡。先帝哪能让他走,便升他为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安排他到了集贤院。”

达普化一边听老师讲,一边翻阅这本书册,突然发现少了两首,便问:“老师,赵大人明明写的是东坡先生的《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为何只抄写了前八绝,唯独不写后两绝,而是改成了《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和《再用前韵》呢?”

吴全节笑道:“因为啊,加的这两首,最能表达他当时的心境!”

“什么心境?”

“这小册子,根本不是送给他表妹的,而是送给他的小情人,也就是候在门外那自称外甥的母亲……”

“那她俩就不是外甥了!”

“若是真外甥,还用得着拿着证明书来找舅舅么!”

“难道,她母亲是风尘女子?”

“诶~,人家可是贵族,”吴全节说,“她呀,是成吉思汗四獒之一的河南王‘速不台’最小的女儿苏雅郡主。母亲去世后,年幼的苏雅郡主就跟着速不台最小的孙子兀良哈·阿尔一起生活。大德八年[1304年],阿尔调任江浙省做平章政事,也把这个及笄之年的小姑姑带到了杭州。”

“不对呀,老师!”达普化疑问道,“阿尔大人到我们江浙任职时,速不台王爷不是去世半个世纪了么,他哪来的十多岁的姑姑?”

“所以么,这个小郡主一出世就不受家里人的待见。”

“那她母亲生她时得多大岁数?”

“听说是年过半百了……反正这西域女人,与我们汉人女子就是不同……”

达普化又问:“赵大人不是告假回乡了么,他这俩外甥如何打发?”

吴全节道:“他的夫人病亡已经一年有余,按说,丧期早已过了,也该回来上班了。这不,上个月,皇上派使臣以命他书写《孝经》的名义去吴兴探望他去了……等等吧,说不定,过两天就跟着使臣一起回京了。”

“那他的这俩外甥该如何安排?”

“送驿站啊!”

“是俩女孩子,一个八岁,一个五岁。”

“噢,女孩呀!要不,你带家去吧!你家那么大的房子,反正也住得下。”

“方便么!”

吴全节看着他道:“怎不方便?”

达普化看着吴全节手里的那本诗集,“老师,这诗集是不得还给人家?”

“放我这儿吧!”吴全节说,“我是证人,这证明和证人在一起,不是更能说明问题!?”

达普化笑了笑,便出了老师的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