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往事已非那可说(2 / 2)

桑哥明白其中利害,同意全部免除赋税,百姓因而得救。

皇帝曾向赵孟頫询问叶李与留梦炎的优劣[二人均为降元的宋臣]。

赵孟頫说:“留梦炎是臣父亲的挚友,为人庄重厚道,很自信,多谋能断,有大臣之才。叶李所读的书我都读过,他所知所能的事,臣都能知能办。”

皇帝问:“你是认为留梦炎比叶李要贤吗?但是,留梦炎在宋朝为状元,位至丞相,而在贾似道欺上误国之时,却对贾似道阿谀顺从。叶李当时虽为平民,却敢于上书朝廷,斥责贾似道,显然贤于留梦炎。你因为留梦炎是你父亲的挚友,不敢非议,可赋诗以规劝他。”

赵孟頫便赋诗一首:

“状元曾受宋家恩,

国困臣强不尽言;

往事已非那可说,

且将忠直报皇元。”

皇帝看后大加赞赏。

赵孟頫退朝后对奉御彻里说:“陛下在谈论贾似道误国时,责备留梦炎当时不敢指责。如今,桑哥的罪恶甚于似道,而我等不加指责,将来如何能推卸责任?但我毕竟不是陛下亲信之臣,说话陛下必不听从。侍臣中读书知理、慷慨有气节而又为陛下所亲信的人中,没有能超过你的。捐出自己生命而为百姓除害,是仁者之事,希望你能这样!”

彻里果然向皇上揭发桑哥的罪恶。

皇上大怒,命卫士将他掌嘴,彻里口鼻血涌,倒在地上。再问,彻里还是斥责桑哥罪行,大臣也相继指责桑哥,皇帝便将桑哥按罪诛杀,并废除尚书省,凡有罪的大臣也统统罢官。

世祖皇帝有意让赵孟頫参与中书省政事,赵孟頫坚持不肯。他认为久在君王身边,必受人嫉妒,故极力请求到外地任职。

正值此时,管道升也来到了京城……

————————————

注释

【1】法华寺

法华寺,又名“白雀寺”。是太湖沿岸地区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佛教名刹之一。

传说弁山是一座神山,原名凤凰山,山中有王气。

秦朝初年,湖州城区归属乌程县,秦始皇不知从哪里听到有“乌程乌山王天子”之说,因为凤凰属于鸟类,就下令将这座山的颈脉切断,硬是从山中开出一条河,破掉山中的王气。

岂料人算不如天算,十年以后,楚霸王项羽正是在这弁山中避难,而后又在这里起兵反秦、推翻了秦王朝。项羽虽然没有当上皇帝,但是时隔770年以后,在弁山的西麓下箬寺,终于冒出了一个皇帝陈武帝陈霸先,这是秦始皇怎么也想不到的。他更不会想到,就在陈霸先称帝的70年前,被他凿断颈脉的弁东麓,因为出了一个比丘尼道迹,而引出了一座白雀山。正好应了“鸟山出天子”的征兆。

白雀山原名石斗山。传说南北朝刘武帝永明五年(487年),有位叫道迹的尼姑在这里住下来,每天念诵法华经,前后20年昼夜不停。而每当道迹念经时,总有一群白雀在旁旋绕中,像是在朝拜听法,也是20年不断。

当地人敬为灵异,于是就把这山改称为白雀山。道迹圆寂后,其弟子将其灵骨藏于宝龛,归葬于她经常念书经的山屋之后,上覆青石板。谁知过了数年,突然从青石板之间生出了一朵青莲花,十分神异。

人们认定道迹就是观音大师的化身,于是就在她的归葬处建造了一座“真身殿”。

【2】湖笔

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重要象征。

中国的毛笔,起源甚早。相传,秦始皇的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而“湖笔”之闻名于世,当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

元以前,全国以宣笔为最有名气,苏东坡、柳公权都喜欢用宣州笔;元以后,宣笔逐渐为湖笔所取代。据《湖州府志》记载:“元时冯庆科、陆文宝制笔,其乡习而精之,故湖笔名于世。”“湖州冯笔妙无伦,还有能工沈日新。倘遇玉堂挥翰手,不嫌索价如珍珠。”人们愿以千金重价求买湖笔,足见其声誉卓著。

湖笔的故乡在浙江湖州的善琏镇。

南宋时期,湖州是士大夫们息影山林的首选之地,他们及附庸的文士们哦咏苕霅之间,唱酬青卞之下,带动了文房用具的发展;书风的流变和泼洒写意的文人画影响了毛笔的笔料由以兔毫为主转向以羊毫为主;宣州地近宋金边境,在元兵入寇前的一二百年间,可能已有部分笔工已南迁至宋都临安左近的湖州。这一切,为湖笔的孕育准备了外部环境。

地处江南的宣城为战乱而凋敝,使与宣城接壤的湖州十分幸运地免受兵锋的洗劫,成为南宋遗民聚居之所。宣城的部分笔工徙居临近的湖州,赖此江南硕果仅存的毛笔使用群体为生,并以他们的需求改进制笔工艺,湖笔就此诞生。

湖笔又称“湖颖”,这是它的最大特点。

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业内人称之为“黑子”。“黑子”的深浅,就是锋颖的长短,这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毫”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的精细和复杂,所以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

湖州历来是东南形胜之地,历代才子迭出、文风不绝。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苏轼、王十朋等都曾为官或寓居湖州;更有曹不兴、张僧繇、贝义渊、朱审、释高闲、徐表仁、燕文贵等湖籍书画俊才;王羲之七世孙释智永居湖之永欣寺三十余年,用败的笔头积满五簏,葬之“退笔冢”。他们的书画活动,必定带动湖州的制笔业的兴起。

湖笔的蜚声四海,当始于元。钱舜举(钱选)的画、赵孟頫的字、冯应科的笔被并称为吴兴三绝。

随着赵字的雄踞海内、朝野交誉,赵孟頫手中那枝握笔终日、日书万字而不败的冯应科“妙笔”,令名便不胫而走,深入人心。有元一代,湖州制笔能工迭出,冯应科、沈日新、温生、杨显均、陆颖等十余人留名史卷,“湖笔”之名就此奠定。

湖笔的成名,与元朝大书画家赵孟頫有关,他对当地的湖笔制作技艺,十分关心和重视。据《湖州府志》记载:他曾要人替他制笔,即使一支不如意,即令拆裂重制,要求非常严格,这种严格的质量要求,一直流传至今。(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