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人道扬州二八春(2 / 2)

苏雅媚了赵孟頫一眼,掉头又跑。

[歌曲]“我在红尘等你人间等你,守繁华之外,揽尽星辰入怀千川归来,化一片沧海。我在九幽等你极乐等你,望彼岸花开,长对三生浮白不畏不改,渡过去将来。”

苏雅穿过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一路疾走,边走边时不时地回头张望,生怕赵孟頫消失在她的视线。

当她来到“明月楼”的门口,便停住了脚步。赵孟頫也跟了过来,看到她在抬头踅摸一个大灯笼,原来,灯笼上有一个灯谜,仿佛想要猜灯谜。

谜面是:剪去东风第一枝,半帘疏影坐题诗;不须脂粉添颜色,犹忆天台相见时。

谜目是:打一花名。

看到苏雅那蹙眉紧皱的俊模样,赵孟頫不禁觉得好笑:何必那么费心思,不就一个灯谜,可不能愁煞了自己呀!

谁知,那负责灯谜的小姑娘说道:“公子何不试试?”

赵孟頫只是笑了笑。

看到赵孟頫对灯谜并不感兴趣,小姑娘又说:“奖品很是诱人哟~”

“什么奖品呀?”赵孟頫问。

小姑娘说:“是一瓶50年的‘琼花露’酒,外加一桌‘明月楼’的宴席。”

赵孟頫道:“这么大奖品,干嘛你不挂出来?我还以为奖品只是你手里的那盏小灯笼呢!”

“早挂出来,奖品不就被人领走了么,哪有你的好事儿?”小姑娘白了赵孟頫一眼。

“呵,好像这灯谜是专为我所设……”赵孟頫嘟囔了一句。

“随便你怎么想!”小姑娘又转头问苏雅,“这位小姐,想出谜底了么?”

苏雅挠了挠头说:“正在想呢~”

[歌曲]“我就在这里等你跨山越海,踏着云烟来,我就在这里望尽天涯,风雨也不改。安安静静岁月时光荏苒,你或许会徘徊,挥别近近远远一身尘埃,俯仰皆是无奈。”

赵孟頫正欲说出答案,只听苏雅也同时说出了“梅花”二字。

大街上的热闹非凡与两人的视线相交、眼中只有彼此的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歌曲]“我在红尘等你人间等你,守繁华之外,揽尽星辰入怀千川归来,化一片沧海。我在九幽等你极乐等你,望彼岸花开,长对三生浮白不畏不改,渡过去将来。”

灯谜小姑娘看见谜底是由两个人说出,便为难起来:也不知该把奖品发给谁。

[歌曲]“我在红尘等你人间等你,守繁华之外,揽尽星辰入怀千川归来,化一片沧海。我在九幽等你极乐等你,望彼岸花开,长对三生浮白不畏不改,渡过去将来。长对三生浮白不畏不改,渡过去将来。”

两位中奖者并不着急奖品的事,而是在眉目传情、深情相望呢!

灯谜小姑娘却着急道:“喂喂喂,奖品,奖品,要不要了?”

“噢,给她(他)!”赵孟頫和苏雅相互指向对方……

————————————

注释

【1】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传统节日。

(1)节日由来

中秋节的起源和月亮密不可分,它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

在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也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起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中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这天在夏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根据中国的历法,夏历(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为“中秋”。

中秋节还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中秋节月亮圆满,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因此又称“团圆节”、“女儿节”。在广府地区,中秋节俗称“月光诞”。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因称“果子节”。

(2)发展演变

古时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故称“月夕”或“祭月节”。

祭月,历史久远,是古代中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中秋节“祭月”普及于汉代,汉代是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春官》(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在古代农耕社会,古人认为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祭月就成了一项重要祭祀活动。中秋节在中国北方地区流行是在唐代之后。《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在唐代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到了明清时,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3)中秋祭月

在汪曾祺的散文《晚饭花》中记录了一户夏姓人家中秋拜月赏月的情景。

童年时,扬州平常人家年年拜月,老人说“在家不拜月,出门遭雨雪”。每年中秋夜,每家会在门口或庭院内摆一张桌子作供桌,放上月饼、团圆(籽麻糖)饼、子孙饼、莲藕、菱角和一碗凉开水,再点一支香,除父亲外,大人、孩子都参与拜月仪式,大家分别对着月公三鞠躬,仪式结束后,全家人分吃供果。其实,扬州城里许多人家的拜月形式也大致如此。

拜月仪式有严格的程序和道具,参加拜月的人员须准备汉服若干件,此外,还要布置供桌、供果、香、烛、月光纸、大瓦盆、火柴。祭器有祭桌、席垫、香炉一只、烛台(2只)、高香一炷、散香若干、爵杯三只、果盘十二只、爆竹适量、小刀一把。

供品要准备莲藕、莲蓬、菱角、芋苗子、石榴、苹果、西瓜、毛豆角、柿子等时令水果,还要放上月饼、团圆(芝麻糖烧)饼、宝塔饼、子孙饼等食品及纯净水一碗、茶水一杯、酒一瓶。

(4)月饼里夹纸条的由来

元朝末期,蒙古统治阶级对汉人的统治更加残酷,只允许十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至今有些地方还把菜刀称为“十刀”),并派一个“鞑子”(汉人对当时蒙古人的称呼)严密监视。汉人对此郁忿已久,又不好公开约会,便利用中秋节前互送月饼之机,将一张写有约定起事时间的纸块放在月饼下面传递情报,约定八月十五日晚一齐动手杀“鞑子”。到了约定的时间,毫无思想准备的鞑子,被杀者为数不少。从而为推翻元朝的统治,打下了群众基础。至今,月饼上面总要放上一张小白纸,就是这一举动的纪念。(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