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江山如棋(1 / 1)

天煞帝女 织女 1043 字 2023-01-09

当长乐王以为骗过了对方,带着人马急急进入淮山,军队正行到山道中时,本来静悄悄的淮山,忽地喊杀声四起,两边山上石雨、箭雨齐下。长乐军大乱,死伤无数。阎王驾到,死可以只是瞬间的事,英雄亦不例外。长乐王与方知智死在乱箭之下。欧离和弦歌两人手起刀落,长乐王与方知智便身首异处。天下群雄逐鹿,至此,四方最具实力的霸主之一,长乐王最先退出逐鹿的舞台。这一个多月以来,将士们跟着李君慈东征西讨,几乎马不停蹄,兵几不解甲,吃得少,人人已累得很。国公忧心忡忡,这样的疲兵累马,却要即将面对长乐六万养兵蓄锐的大军。如何能有胜算。但出他意料的是,君慈来到洛州后,只远远驻扎,并不急着发动攻击。国公大人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他忽的发现,自己对这熊孩子的作为,一直是在白担心。无疑君慈是胆大处信而冒险的家伙。这种人做事,让人很不放心。但最终这熊孩子用事实向世人证明了,他没错,你瞎操心个啥。唉,真是让人欣慰宽心的同时,又有点对他愤愤的。.........大军刚刚驻下,正生火煮饭,就接到了云海从淮山传来的消息。君慈接到消息时,久久沉默,神色黯然。长乐王杨德晏,是位有道明君,君慈对他景仰已久。情感上,仁义上,他都不应该死。但君慈却为何要置他于死地呢?.......杨德晏才三十八岁,却已当了二十三年皇帝。他十五岁就登基为帝,继承大统,二十几年来,长乐在他的治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不起眼长乐,成了一方大国,东面西北中五大势力,他占了一席之位。长乐人民在他的治下,安居乐业,无鸡鸣狗盗之辈,民众夜不闭户;路无豺狼恶匪,商旅野宿......他治国领军有道,仁义之名在外。名气甚至压过昊帝,是当今各国领袖人物中名声最好的一位。除了国土幅员太狭之外,长乐几近完美。所以君慈绝不允许长乐得到河东。在君慈的眼里,长乐是最具潜力的一个国家,这长乐王在君慈的心里,暗暗认为他是四方霸主最具威胁的一位。他有王者之风、仁者之德、开缰拓土,征战四方之能、爱国如子之名........所以,他不得不死。这也是在淮山一战中,他不被俘而被杀的原因。既然他不得不死,那没有什么理由能比让他战死在刀剑无眼的战场上更好的了。这种死法合情合理,顺理成章,不会让人诟病,也会让他这个一方霸主死得有尊严。若把这样一位德行的人装在囚车里运回太元,再把他送上断头台,民众思想限制,未免会觉得太元无容人之量,也会让杨德晏尊严尽失。所以,战死在淮山,这算是君慈给他安排得最好的结局了。.......君慈久久沉默后才下令,让人把长乐王与方知智的人头送给正镇守在罗县的吴远征,并传去一句话:战争使生灵涂炭,杀戮让人悲痛,死亡让人哀伤,神州战乱已久,人人渴望和平,君是英雄,大仁大义,愿你我能成为制造和平的人。君慈要收降的人是吴远征。与他同名的方知智却不在君慈的考虑范围之内。因为方知智与杨德晏不仅是君还是发小情谊深厚。而且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方知智很顽固,愚忠。这也许是性格决定命运的例子之一吧。这是他至死都护杨德晏的原因,也是他被杀而不是被俘的原因。这种人在杨德晏死后,也绝不会成为俘虏。在这乱世,各为其主,天下群雄逐鹿王法境之下,江山如棋,入局之群雄人人如棋子,在棋盘上争权掠地,生死博奕。在生死棋局中,被人棋高一着而吃掉,就要认输。技不如人,就要认输。输不起就不要入局。吴远征是看得明、输得起的人。方知智不是。杨德晏若死,他余生只有两种结局,一是跟着杨德晏一起死,二是与太元不共戴天,用尽余生所有的力气去为杨德晏报仇。所以,他必须死。.......吴远征收到长乐王与方知智的人头后悲伤痛哭,难免与众将祭奠一番。他并没有表示愿降,而是让来人给李君慈带回一句话:君是君子,安忍见君子死无全尸?君慈派人把长乐王与方知智的尸身也给吴远征送了过去。吴远征将两人的尸体安葬,但依然没有归降。直到两天后,頤水关投降的消息传来他也没有马上表态,他只是按兵不动。頤水关,是罗县通往洛州最重要的关口。頤水关丢失,就等于说不仅洛州断粮,而且,淮县与洛州连互相照应的路都被断了。长乐王已战死,长乐军回路被截,粮草之路也被截断,而且,退回河西的长乐军,再次趁势过河,四面楚歌之下,长乐军军心大动,内部先乱,成了两派,一派主张突围,回长乐待东山再起,一派主降。两派各不相让,气氛紧张,内乱似乎一触即发。.......阿奴在澜州左等右等等不到李君慈回来,在她的一再追问终于知道了顾君慈人已在洛州,一时半会可能不回来了。她马上也要跟过洛州来,这小野蛮决定的事,安之留下护着她的人还真的搞不定她。于就就护着她过来了。几乎同时而来的是一个重大的消息。这个消息传来,促成了长乐大军意见的统一:全部归降。这个消息就是:长乐皇后向太元修书请降,只提了一个条件:希望长乐能得到陈国一样的待遇。昊帝批准了。......落叶归根,这根已归了太元,他们不还有什么坚持不归降的理由呢。.......长乐降后,君慈大军来到洛州城下。城内死守的太元兵马,一见到自己人,马上热泪盈眶,城中饿坏了的军民们像回光返照一样,欢呼雀跃,奔走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