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小萝莉开始营业(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其实归根究底,还是道光皇帝自己想要挪陵,他想距离父母更近一些”

曹七七给道光皇帝的迁陵做了总结。

“道光皇帝有四位皇后,分别是:孝穆成皇后(满洲镶黄旗)、孝慎成皇后(满洲镶黄旗)、孝全成皇后(满洲正红旗人,后抬满洲镶黄旗)、孝静成皇后(满族正蓝旗,后抬满洲正黄旗)”

“其中孝静成皇后尔济吉特氏原本并不是皇后,她的身份地位在道光皇帝生前最高不过才晋封为皇贵妃”

“咸丰五年七月初一,才真正晋尊为康慈皇太后,同年七月初九日薨逝,由于死在了道光皇帝之后,帝陵地宫已经关闭,因而只得单独葬于慕东陵。后来经同治、光绪、宣统三朝累加谥为:孝静康慈懿昭端惠庄仁和慎弼天抚圣成皇后。”

“慕东陵原本为道光皇帝的妃园寝,但由于孝静成皇后的葬入,变成了一座由妃园寝升格的皇后陵,这也是清代规制最低的皇后陵。”

“老妹儿,你说的什么镶黄旗、正红旗、正蓝旗是什么?”

“难道是传说中的八旗?”

有人猜到了些什么,但是不敢确定。

“是的,对于八旗和八旗子弟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关于八旗的话题说来话长,曹七七耐心地到: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总体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女真人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最小单位为牛录,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额真又称厄真,意为‘xx之主’或“佐领”)(牛录,汉译为‘箭’/‘大箭’的意思,最初之时,女贞为游猎民族之时,出兵或打猎,按族党屯寨进行。每人出一支箭,十人为一牛录,由此而得名。)

女真人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采取了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牛录组织具有了军事职能。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

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固山是满洲户口和军事编制的最大单位,汉语称“旗”。

大致分为:300人为1牛录,设牛录额真1名;5 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名;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名,固山额真汉译都统,1固山即为1旗,每固山(旗)除固山额真外,设左右梅勒额真为副职。

每旗原则上应该包含二十五个牛录,每个牛录有三百人,共计七千五百人。但是实际上,每旗的牛录数量都是不一样的、都不是固定的、都是随时可以按照皇帝个人的爱好而不断变更的。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满洲八旗之制确立。

原四旗名称冠以“正”,另四旗名称以黄、红、白、蓝冠以“镶”,即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努尔哈赤遂于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至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先编一汉军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是皇帝的亲兵,称为“内二旗”。,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上三旗为镶黄、正黄、正白。

每旗设满、蒙、汉三军,分别为镶黄满、镶黄蒙、镶黄汉,正黄满、正黄蒙、正黄汉,正白满、正白蒙、正白汉。

皇帝可任命皇子统领。原则上都为皇帝亲军,但实际上只有满、蒙上三旗才能充任,汉军上三旗实缺额。由满、蒙上三旗(内务府三旗)中选拔郎卫,负责宫廷内侍卫。其中优秀者,则日侍禁廷,供驱走,称御前侍卫,稍次者为乾清门侍卫。内廷侍卫人员必须由上三旗满洲、蒙古军中选任,汉军不得与。

下五旗为: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

由诸王、贝勒、贝子分领。其中和珅、老舍都是正红旗。

下五旗兵卫制官兵,满、蒙分左右两翼备宿卫。各设前锋统领一人,备警跸宿卫。各旗精选四千八百人为养育兵,训练技艺。后来兵额屡增,到乾隆年间,满、蒙养育兵已有两万零三百余人。

下五旗主要任务是驻守京师和各地。雍正帝为进一步加强中央统治,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外佐领)和府属佐领(内佐领)的隶属关系,其占主要部分的旗分佐领,实际上亦由皇帝直接控制。”

直播间众人眼界大开,听的十分入迷,由于清宫剧的热播,大家对清朝之事比较好奇。

“主播,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满洲八旗有什么区别吗?”

有人好奇的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