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七司三院(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所以...上驷院又是个啥?”

“啥也不是”

曹七七无语。

“好了好了,都跑偏了,这和慕陵有半毛线关系吗?”

“木有半毛钱关系,有直接关系”

“我们想知道”

“我们不要当二百五”

“你既然说了就要负责”

“对,小萝莉你不能始乱终弃”

曹七七:.........

为毛你们说话的口吻跟个怨妇似的,感觉好像我是个始乱终弃抛夫弃子的人。

“行吧,既然你们知道,那我就和你们数到说到,不过说完咱们继续干正事”

“you-see-see-you,磨磨唧唧”

“就是,赶紧的”

曹七七:......

真是给你们脸了。

“在清朝,有五府六部、七司三院之说”

五府:宗人府、顺天府、詹事府、提督府、内务府。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工部、兵部、刑部。

七司:广储司、会计司、掌仪司、督虞司、慎刑司、营造司、庆丰司。

三院:上驷院、武备院、奉表院。”

“七司三院为清内务府所属”

所谓,七司:

广储司:下设银、皮、瓷、缎、衣、茶六库,掌其出纳。

会计司:初名内官监

主管庄地赋税,掌关防处,俗称关防衙门,也叫“掌关防管理内管领事务处”和“内管领处”。

掌仪司:

初名钟鼓司,顺治十三年(1656)改礼仪监,十七年改礼仪院,康熙十六年(1677)改掌仪司,清末避溥仪讳,改掌礼司。

掌内庭祭祀礼仪乐舞,兼稽太监品级、果园赋税。

督虞司:

初名尚膳监,顺治十八年(1661年)改采捕衙门,康熙十六年(1677年)改都虞司。

掌上三旗武职官员铨选任用、官兵俸饷考核及打牲(打猎)、捕鱼等事。

慎刑司:

初名尚方司,顺治十二年(1655)改尚方院。康熙十六年(1677)改慎刑司。清代内务府七司之第五司。

掌上三旗刑名。

凡审拟罪案,皆依刑部律例,情节重大者移咨三法司会审定案。太监刑罚,以慎刑司处断为主。

营造司:

初名惜薪司,顺治十八年(1661年)改内工部,康熙十六年(1677年)改营造司。

下设木、铁、房、器、薪、炭、圆明园薪炭七库与铁、漆、炮三作。

掌宫廷缮修。

庆丰司:

庆丰司:

掌牛羊群牧及口外牧场孳息之事。

所谓:三院。

上驷院:掌管宫内所用之马。

奉宸苑:管理园囿、河道。

武备院:掌官廷所用兵器、鞍辔、甲胄、被具等。

首先说:上驷院。

上驷院又称御马监。

这是知识点,敲黑板了哦,以后要考。

清代上驷院渊源于明代二十四衙门中的御马监,清初设御马监,后又改称为阿敦衙门(“阿敦”满语,汉义为“马群”、“牧群”)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改称上驷院。

“至于,明代二十四衙门,别问,问就是窝布吉岛”

曹七七直接堵死了水友们的话题,自顾自的说道:

顺治十年六月,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以内务府事务繁多、须分设机构办理为由,下令创立十三衙门。这十三个衙门,即是从明代二十四衙门演化而来的。十三衙门中的御马监,便是上驷院的前身。

“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逊位,根据《优待皇室条件》,内务府仍继续保留,一直延续到民国十三年(1924)直奉战争期间,清逊帝溥仪被驱逐出宜,为宫廷服务的内务府及其下属机构上驷院,随之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在清代,

凡皇帝、后妃、皇子等出入,上驷院都供备马匹。

选供皇帝乘骑的马匹叫“虞马”,供“御马”之选的叫“内马”。

职责编制上:

上驷院由皇帝特派兼管大臣管理,无定员。另设上驷院卿二人(正三品),由内侍卫及内务府司官兼任。

其内部机构,设上驷院堂及左司、右司。院堂设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二人,委署主事一人,笔帖式八人。

院堂郎中、员外郎负责拣选、补放官员,挑选随侍御马,稽察京城内外马驼牧养情况及院堂官员所用钱粮、笔墨纸张,议奏赏罚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