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明皇陵(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这个是下马坊?”

“貌似作用和清西皇陵内的下马碑有异曲同工之效啊”

“这个是冲天牌坊?我记得西陵冲天牌楼就一个吧”

“感觉也没看出来哪儿冲天了呀,和柱头的差不多”

人们左右端详许久,也没看出所以然,甚至想必清西陵内开门的牌楼而言,明孝陵这牌楼简直没有任何牌面,太挫太low。

“自信点,把貌似去掉,作用就是一样的”

曹七七抚摸着面前的下马坊,作为明孝陵的入口所在,这座下马坊整体呈灰白模样,两柱之间的石牌在岁月的剥蚀之下俨然出现裂痕。

“牌坊是中华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而下马坊显然就属于地标”

曹七七为之叹息。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断,“衡门”至迟在春秋中叶即已出现。”

“衡门是啥?主播我读书少,求教”

曹七七指了指下马坊,架设在两根石柱中间类似石牌匾额解释道:

“衡门就是这东西,所谓衡门:横木为门。”

衡门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牌坊的老祖宗。

“其实...”

曹七七打了个停顿:

“其实牌坊与牌楼是有显著区别的”

牌坊没有“楼”的构造,即没有斗拱和屋顶,而牌楼有屋顶,它有更大的烘托气氛。

但是由于它们都是我国古代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而且又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长期以来老百姓对“坊”、“楼”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后两者成为一个互通的称谓了。”

“原来牌楼和牌坊还不一样啊”

潜意识众人认为这两个是同一类事物,没想到居然还有所不同。

“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曹七七说道:“相信直播间有一些朋友应该知晓”

“的确”

老顽童冒头。

“通常我们所说的冲天式或柱头式泛指牌楼。”

“我说的没错吧,主播”

曹七七竖起大拇指,给老顽童点了个赞。

“那这明皇陵与清皇陵规制还不太一样”

“那必须不一样,一看你们就不是新来的”

曹七七撇了撇嘴:“暴露了吧”

“我老哥到了泰陵那会开篇就说了”

“清朝沿用了明制,却又进行了改革,当然明朝皇陵的建制也是在逐渐变迁的,等本宝宝以后带你们一一参观”

曹七七也懒得多说,她现在一心只想搞事业,尽快可以让男人靠近自己,免得伤及家里的无辜乡亲父老。

“明朝皇陵除了明孝陵和明十三陵,好像也没别的了吧”

忽然有人说道。

“呵呵呵”

神仙子无声的开启嘲讽模式:

“无知是福”

“卧槽?你啥意思”

水友炸了。

“我说人丑就要多读书”

神仙子开口就是暴击伤害。

“明朝一共有16位皇帝,而皇帝陵墓却多达19座,总共分五处,分布在四个省市”

“第一处,明祖陵。”

“明祖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明祖陵镇,距盱眙县城20公里左右。”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追尊其高祖朱百六为玄皇帝,曾祖朱四九为恒皇帝,祖父朱初一为裕皇帝,并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修建祖陵,追封并重葬其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三代帝后,次年在陵前建享殿,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朱棣又建棂星门及围墙,祖陵全部建成。

“第二处,明皇陵”

明皇陵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明皇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初建之时占地约2万余亩,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始建,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竣工。洪武二年,荐号英陵,后改称皇陵。

“第三处,明孝陵”

也就是朱元璋的墓,位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