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盘龙环凤(1 / 2)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我盗墓被直播了 ”查找最新章节!

“为什么明十三陵都埋在天寿山呢?”

“就不能是别的山吗?”

人们你一言我一语:

“毕竟北京龙脉那么多,也不差这一座山吧”

“草率了各位”

曹七七道:

“天寿山,原名黄土山”

“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之后十分重视北方的防务,并有意迁都北京,最重要的是在北京为自己选择陵址。明朝皇帝建陵选址最讲“风水”,永乐五年(1407年),仁孝徐皇后去世之后,明成祖朱棣并未在南京选择陵址而是去北京选择陵址,江西术士廖均卿说昌平北有“吉壤”,叫黄土山,山前有龙虎二山,形成风水宝地。

寥均卿当年在选长陵的时候,给永乐皇帝上了一道奏折,他就说长陵的水流“天门山拱震垣,地户水流囚谢。”因为在风水里东南方向是地户口,这个东北方向叫鬼门,西南方向叫人门,西北方向叫天门。

朱棣决定在此建造陵墓,并改黄土山为天寿山,于永乐七年(1409年)6月20日开始修建长陵。”

“随后的皇帝也都随葬于此”

“原来如此”

“又是传说中的随葬制度是吧”

“我懂我懂”

众水友打趣道:

“我在青西陵补过课”

此话一出,顿时直播间笑声一片。

曹七七哭笑不得:

“民间有“先有延寿寺,后有十三陵”的传说”

延寿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延寿镇北庄村西北,途径明十三陵,处在通往慕田峪长城、银山塔林的必经之路上。

据载延寿寺建于元末明初,先于十三陵。相传当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定都北京后,就下令派人为自己和后代子孙选择“万年吉壤”。派出的人马在北京的周边足足选择了两年,才找到几处可供永乐皇帝挑选的地方。

几经反复,始终无法确定理想的陵地,永乐皇帝朱棣心中闷闷不乐。看到皇帝十分郁闷,群臣进言,纷纷叙说唯有刘伯温堪当此任。为此刘伯温走遍了京郊的山山水水。

一日他来到了黑山寨北侧的山里,看到这里背靠军都山,面临小平原,周围青山苍翠,雾霭缭绕,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上奏皇帝。朱棣亲自踏勘后,认为“万年吉壤”的选择是明朝江山社稷兴衰的头等大事,此地虽碧影森叠、紫霭飘渺、景自天成,但地方过于窄小,不能容纳明朝历代子孙。随后刘伯温向朱棣皇帝推荐了西南方向的黄土山麓为再选陵寝,并奏明:此地山川广大,避风聚气,是皇上和万代子孙的理想之地。朱棣踏勘后龙颜大悦,下令圈地,并将黄土山改名为天寿山。

延寿寺所在的地界虽未被选为“万年吉壤”,但刘伯温非常喜欢这处风水宝地,不忍舍弃,因而在此修建了寺院,取名延寿寺,意寓大明江山益寿延年。延寿寺出名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寺内有一棵巨大的姿态奇绝的“盘龙松”。它有黄山迎客松之美,有门头沟戒台寺卧龙松之奇。此松枝干盘桓交错,重复叠压,树虽不具高大挺拔之势,但器宇轩昂,气度非凡。交错盘旋的两主干,层次清晰灵动,酷似一条静卧山岗的巨龙,匍匐向东南方向自然延伸。它错落有致的细枝、舒展着的树冠,占据着大半个院子,足有近百平方米。

“关于盘龙松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曹七七道:

“据说,原来盘龙松有99个杈,共有九层,如今的盘龙松只有当年的五分之一。盘龙松其状其形巧夺天工、神斧仙凿,为历代高僧整形所致,距今历经八百余年的雨雪风霜。为保护古松,寺僧用几十根木桩支撑着古松,使古松似苍龙盘舞,如动若静,奇美无比。因而它被誉为“华北第一奇松”也是众望所归、名不虚传。

在盘龙松东南方向相距约20米的小山坡上,生长着一棵令人叫绝的“凤凰松”,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树干唯一曲折部分形成凤头,头部下折树杈为右边翅膀填充,形成树体左右平衡。其最大的特点是尾部的形成,她的主干西侧的一个大枝顺主干下落延伸,借山势低于根部,犹如凤尾低垂。整棵树的形状像展翅欲飞的凤凰,栩栩如生,因此得名“凤凰松”。

盘龙松在寺内,凤凰松在寺外,这一“龙”一“凤”两相对峙,遥遥相望,成龙凤呈祥之态。“龙”“凤”二树的形成,是大自然的造化,自身灵性的体现,是独特的环境造成,因此也被无数观者称为是古寺的一大奇观。”

曹七七赞不绝口:

“不仅如此,延寿寺坐落在山崖之下的漫坡上,层层递进,一殿比一殿高。站在山门前的台阶上向南极目远眺,群山的苍翠景色尽收眼底。”

从三开大门进入寺中,抬眼上望,一座汉白玉筑成的巨大“佛”字迎着朝阳,矗立在高高的山岗上,在湛蓝的天空映衬下,显得分外耀眼夺目。这是著名书法家贾松阳先生所书的汉白玉“佛”字。它外形是字,实则像门,寓意“不二法门”。

穿过巨大的“佛”门,沿着山花烂漫、草长莺飞的山间小路逶迤北行。路旁两侧的山坡上是被称为“贡栗”的老树,粗壮的树干像遒劲的番龙,腾挪闪转,舞爪曲身,呈现出呼之欲飞腾空而去的姿态。

延寿寺就在这栗树沟的尽头。

菩萨殿中烟火缭绕,书法家贾松阳书写的“诚则灵”牌匾高挂在房檐之下,“心诚一炷香,长寿一杯水”的对联分挂在立柱的东西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