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审稿(1 / 1)

“许秋,JMCA的审稿邮件,我已经转发了,你查收一下。”陈婉清道:“审稿其实挺简单的,你的文章之前不是也收到过三条意见吗,就按照类似的写法评论一下就行了。”许秋点点头,打开电脑的邮箱。最新的一封邮件,正是来自陈婉清的。邮件经过两次转发,标题已经变成了“Fw:Fw:……”大多数的邮件系统,转发一封邮件就会在标题加上一个“Fw:”或者“Fwd:”前缀;而回复一封邮件就会加“RE:”前缀,如果转发或者回复的次数过多,前面就会有一长串。对于这一点,魏老师有强迫症,只要前面带冒号的超过两个,他都会删除到只剩一个为止。许秋点击打开邮件,里面没有内容,只有一个附件文件。是PDF格式的,文件名是TA-ART-11-20xx-01xxxx。下载PDF文件后,投又新建了一个WORD文档,把PDF的文件名复制过来,后面加个“_comments”后缀,然后同时打开两个文件。……开始审稿。之前投文章都是看别人给他写意见,这回终于轮到他来评审其他人了。JMCA是RSC旗下的期刊,虽然是二区,但档次还是二区中偏上的,影响因子10左右。陈婉清之前第一篇文章就是投的JMCA,结果被秒拒,后面转投ACSAMI,也是被拒。不过有个审稿人的意见存在问题,在魏老师申诉之后,奇迹般的被接受了。许秋首先从头到尾的翻看了一遍PDF文件,一共有28页。第一页是投稿稿件的基本信息,包括:期刊名称,JMCA;投稿ID,也就是PDF文件的文件名;文章类型,是Paper,类似于Article,这样的文章新意一般,内容比较多,篇幅较长;投稿日期,就是前几天;作者列表,一共九个作者,每个人都标注出了具体的学校、院系或者研究单位的名称。一作和九作都是华科大的,基本可以确定是国内同行投的文章。第二页,是JMCA的审稿要求。先是讲了讲JMCA这个期刊如何如何的厉害,要求文章要非常有新意,非常有质量,才能在上面发表;然后又说它们的拒稿率大约在80%,审稿时间是10天,如果有特殊情况要延长时间也可以和编辑讲。之后还打了个广告,点以下链接“www.rsc.org/xxx”,买他们的纸质版期刊可以打七五折。最后是编辑和主编的签名和联系方式。整整一页,大多数都是废话。不过许秋第一次看,有点好奇,还是认真的读了一遍。成功的浪费了五分钟。翻到第三页,是CoverLetter。许秋好奇的问了下陈婉清:“之前不是说这个是只有编辑才能看到的吗,怎么审稿人也能看到。”她歪了歪脑袋,说道:“可能JMCA属于特例吧,我审Weily旗下的期刊,就没有这样的情况。”行吧,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许秋不再纠结。之后的内容,就是二十几页的正文和支持信息了,单栏显示,没有排版。和他自己写的文章草稿差不多,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许秋阅读标题、摘要后,初步判断,这文章主要的新意,是合成了一种新型小分子给体材料。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做的给体材料是小分子,而非常见的聚合物材料。也就是说,他们的体系是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因为受体材料富勒烯衍生物PCBM也是小分子。全小分子体系,这在有机光伏领域中也算是一个分支,就是比较冷门,研究的人并不多。主要还是因为器件的性能做不上去,没有基于聚合物给体的体系高。果不其然,许秋看了眼他们的效率,只有6.8%。但搞科研嘛,再冷门的领域,也总有人在做的。……审稿和平时看文献略有不同。平时看文献的话,可以一目百行,只挑有用的地方看,但审稿是要认真阅读全文的,毕竟要提出意见。许秋花费了大概一个小时的时间,看了两遍文章。第一遍他看的比较快,没看出什么毛病来,于是,他就又读了一遍。总体感觉,文章还算流畅,应该不是新手写的文,或者是文章经过老手仔细修改,许秋只找出了几个书写错误。而且,表征、测试都很齐全,每张图片处理的也都不错。那么,问题来了。首先要定下大基调,才好写具体的审稿意见。是给出负面意见,还是正面意见呢?具体点,是建议拒稿、修改还是直接接受呢?这篇文章表达方面没有太大的毛病,那么就要判断这个新材料有6.8%的效率,在全小分子有机光伏领域中处于什么样的水准。全小分子,和许秋现在做的方向不同,不过魏老师还是会把这些文献给他看,因为终归是沾点边的。这个领域发表的文章不多,他最近只看到过几篇。虽然也只是粗略一扫,没有仔细看过内容,但是像效率这样的重要信息,脑海中还是有一些印象的。这个领域目前最高效率大概在9%,他记得最高效率的那篇文章发在了AM上。这样看来,6.8%的效率,他们想发个JMCA,也算合理。现在,大基调已经定下——正面意见。那么,是建议修改还是直接接受呢?许秋想了想,毕竟是第一次审稿,直接让他们过稿,是不是有点敷衍了?还是挑点毛病出来,让他们改一改吧。模仿之前收到的审稿意见,他把文章摘要里的内容改了改:“作者等人开发了一种新型小分子给体材料,这种材料……,基于这种材料制备的太阳能电池器件,最高效率可达6.8%。如果投稿人考虑以下建议的话,我推荐这篇文章发表在此期刊上:第14页第28行,有一处书写错误,xx应该改为xxx。”只有一条建议,看着有点太单薄了,还是再找找问题吧。半小时后,他终于又加上了三句话:“光吸收光谱图,纵坐标非光吸收系数,建议归一化处理。EQE外量子效率图谱缺乏相关描述,建议补充说明。GIWAXS图片上,横纵坐标的字体太小,看不清楚,建议放大。”这三点,还是许秋绞尽脑汁才想出来的,颇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感觉。他不禁在想,是不是写文章的时候,可以故意留下一些小漏洞,留给审稿人挑出来呢?不过,这样做有点作死。万一审稿人看到后,觉得文章漏洞百出,直接拒稿,那就玩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