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嗨,闻着味儿了呗(1 / 2)

“过去这些年,你都在宫里做事,应该也曾到宫外的市集,采买些什么东西吧?”</br>

温声一问,引得夏雀赶忙点点头,便见刘胜满意一笑,旋即稍低下头,朝面前的桉几上,那一字排开的四枚铜钱仰了仰头。&lt;/br&gt;

“这四枚钱,可都认识?”&lt;/br&gt;

这一回,夏雀倒是没急于作答。&lt;/br&gt;

小心将头抬起些,认认真真看过每一枚铜钱,才又再次低下头。&lt;/br&gt;

“认得;”&lt;/br&gt;

“最大的那个,是半两钱。”&lt;/br&gt;

“钱圈最细的那个,是三铢钱。”&lt;/br&gt;

“剩下两个,大些的是八铢钱,小些的是四铢钱。”&lt;/br&gt;

一板一眼的回答,只惹得刘胜又是笑着一点头。&lt;/br&gt;

而后,便将上半身稍一后仰,似笑非笑的翘起嘴角。&lt;/br&gt;

“那我问你:假设,我让你去东市买一石粮食,粮价是五十钱一石;”&lt;/br&gt;

“这四种钱,你该怎么带?”&lt;/br&gt;

“怎么带,你才能刚好买下一石粮食?”&lt;/br&gt;

将问题道出口,刘胜便好整以暇的将双手往后一趁,和身旁的兄长刘彭祖一起,等候起了夏雀的回答。&lt;/br&gt;

而夏雀给出的答桉,却让刘胜心中对‘钱’的兴趣,愈发旺盛了起来······&lt;/br&gt;

“回公子的话。”&lt;/br&gt;

“如果是在市集上,卖家标价一石粮食五十钱,那这‘五十钱’,通常说的是四铢钱。”&lt;/br&gt;

“——因为四铢钱,是先太宗孝文皇帝下令铸的,百姓最认太宗皇帝,自然,也就最认四铢钱。”&lt;/br&gt;

“如果奴想买这样一石粮食,那最方便的,自然就是带五十枚四铢钱;”&lt;/br&gt;

“只要成色不缺,五十枚四铢钱,便正好能买下这一石粮食。”&lt;/br&gt;

···&lt;/br&gt;

“若是八铢钱,只要成色不差,便可以直接减半,只需要二十五枚八铢钱;”&lt;/br&gt;

“就算是碰上胡搅蛮缠的,以‘成色不足’纠缠不休,也顶多只需要二十六、七枚便可。”&lt;/br&gt;

“若是半两钱,那通常就是折四成,也就是二十枚。”&lt;/br&gt;

“如果卖家厚道些,还会退回来几枚,只收十七、八枚······”&lt;/br&gt;

听完夏雀这一番温声细语的回答,刘胜只若有所思的点下头。&lt;/br&gt;

和刘胜的预料相差无多:这几种钱的购买力,主要还是以重量为主要参考。&lt;/br&gt;

——太宗四铢钱,因为‘太宗孝文皇帝’这块金字招牌,得以成为主要参照物;&lt;/br&gt;

而质量与四铢钱近乎一致的吕后八铢钱,因为‘两倍于四铢钱’的重量,而获得了接近两倍于四铢钱的购买力。&lt;/br&gt;

至于含铜量更高、质量更高,且重量三倍于四铢钱的秦半两,也因为重量优势,获得了接近三倍于四铢钱的购买力。&lt;/br&gt;

换而言之:四铢、八铢、秦半两这三种钱,购买力基本完全由重量决定,而不受相差无多的铜含量,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成色’所影响。&lt;/br&gt;

而剩下的三铢钱······&lt;/br&gt;

“三铢呢?”&lt;/br&gt;

“如果是三铢钱,那需要多少枚,才能买下这标价‘五十钱一石’的粮食?”&lt;/br&gt;

在这个问题道出口的时候,刘胜心中,其实已经有了答桉。&lt;/br&gt;

而夏雀接下来的回答,也无疑是让刘胜,彻底笃定了心中的猜测。&lt;/br&gt;

“三铢钱······”&lt;/br&gt;

“公子应该听说过,吕太后曾颁布律令,不允许任何人拒收三铢钱?”&lt;/br&gt;

略有些迟疑,同时又答非所问的一语,只惹得刘胜轻轻点下头。&lt;/br&gt;

便见夏雀将上半身再弯下些,讳莫如深道:“太祖高皇帝也曾颁布律令,不允许商人穿丝绸、坐马车······”&lt;/br&gt;

言罢,夏雀便深深低下头去,只给面前的刘胜、刘彭祖兄弟二人,留下一个帽顶。&lt;/br&gt;

而在夏雀这一声极其委婉的回答之后,兄弟二人只面面相觑的稍一对视,随即便是一阵摇头失笑······&lt;/br&gt;

说到吕太后‘禁止拒收三铢钱’的律令,就不得不提过去这百十年,华夏大地的钱币演变过程。&lt;/br&gt;

春秋战国时,天下列国各有各的钱币,于各国内部流通,相对广受认同的几种钱币,也在各国之间流通。&lt;/br&gt;

其中最具有时代特色,也最为后世人熟知的,便是战国刀币。&lt;/br&gt;

最终,长达四百多年的春秋战国,以秦始皇一统天下而宣告结束,大秦帝国的时代正式来临。&lt;/br&gt;

在一统天下之后,祖龙嬴政顺理成章的,发行了华夏历史上第一个标准货币:秦半两钱。&lt;/br&gt;

始皇规定:普天之下,凡华夏之民,都必须用秦字、说秦语,尊秦律,循秦俗,用秦钱。&lt;/br&gt;

这‘秦钱’,指的便是秦半两钱。&lt;/br&gt;

在秦半两成为天下唯一法定货币之后,仅仅只过了十几年,始皇嬴政便驾崩沙丘;&lt;/br&gt;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app,野果阅读!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 <a href="http://www.yeguoyuedu.com&#xA0;&#xA0;&#xA0;&#xA0;" target="_blank">www.yeguoyuedu.com 】&lt;/br&gt;

二世胡亥即立,天下群雄并起,美其名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lt;/br&gt;

始皇嬴政驾崩之后仅三年,曾经威压海内的大秦帝国,便被项羽、刘邦等人为代表的反秦义军推翻,大秦帝国轰然倒塌;&lt;/br&gt;

嬴秦社稷,也葬送在了被项羽腰斩于咸阳市的三世——子婴手中。&lt;/br&gt;

秦亡,天下被项羽一分为十八,又迅速被汉王刘邦再度一统,是为:汉太祖高皇帝。&lt;/br&gt;

再次统一天下,并建立刘汉社稷之后,作为开国之君的刘邦,却用尽了自己几乎整个皇帝生涯,将自己亲手分封的异姓诸侯次序取缔。&lt;/br&gt;

而天下,也因为春秋战国四百多年、秦灭六国十数年,以及秦亡之后的楚汉争霸、刘汉立国之后的异姓诸侯之乱——这长达数百年的战火,而被摧残的遍地狼藉。&lt;/br&gt;

立了刘汉,又苦于府库空虚;&lt;/br&gt;

手里没钱,却还急着要率军出征,平定异姓诸侯叛乱。&lt;/br&gt;

无奈之下,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便下令铸造了刘胜眼前,这好似钥匙圈的劣质三铢钱。&lt;/br&gt;

——很显然,刘胜眼前的这枚三铢钱,是私铸的。&lt;/br&gt;

因为太祖一朝,由少府官铸的三铢钱,钱面上并不会写有‘三铢’二字,而是会写着‘半两’二字。&lt;/br&gt;

没错;&lt;/br&gt;

重量三铢,含铜量喜人,面值却高达半两的‘汉半两’。&lt;/br&gt;

如此骚操作,自然是让本就残破不堪、百废待兴的天下,几乎是一夜之间,便出现了数百倍的通货膨胀!&lt;/br&gt;

钱币信用破产,官府信用破产,经济秩序、社会秩序全面崩溃!&lt;/br&gt;

天下一夜之间,回到了以物易物的远古时期;&lt;/br&gt;

本就空虚的府库,因为刘邦这番杀鸡取卵的操作,而更加疲软;&lt;/br&gt;

天子法驾,凑不出八匹同色的马、丞相曹参,都只能做牛车上朝。&lt;/br&gt;

到这个地步,三铢钱,或者说‘汉三铢’,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必要。&lt;/br&gt;

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废黜汉三铢。&lt;/br&gt;

但太祖高皇帝刘邦的选择是:放开铸币权,许天下人私铸,以‘普天同庆’······&lt;/br&gt;

然后,汉室的货币秩序,就不出意外的烂掉了。&lt;/br&gt;

在那几年的时间,天下所有人,几乎都忙着熔铜铸造三铢钱;&lt;/br&gt;

与此同时,这些熔铸三铢钱的人,又无一例外的不认同三铢钱的购买力。&lt;/br&gt;

——包括自己亲手熔铸,才刚出炉、都还热乎的三铢钱······&lt;/br&gt;

这样的情况,一直维持到汉十二年,太祖高皇帝刘邦驾崩。&lt;/br&gt;

太子刘盈年幼继位,吕太后临朝称制,接过了丈夫刘邦留下的烂摊子。&lt;/br&gt;

几乎是在孝惠刘盈继位后的第一时间,吕太后便颁布诏令:禁民私铸钱!&lt;/br&gt;

将铸币权收归国有之后,为了降低‘钥匙圈’三铢钱带来的恶劣影响,吕太后在秦半两(十二铢),和汉半两(三铢)之间,取了个中间值:八铢。&lt;/br&gt;

但为了给丈夫擦屁股,同时也是给丈夫留点遮羞布,吕太后也无奈的下令:已经存在于天下的各类钱币,只要不是全铅无铜、只要结构呈外圆内方的钱状,且没有完全断裂,就继续在民间流通;&lt;/br&gt;

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拒收符合以上要求的‘钱’;&lt;/br&gt;

违者,罚金四两。&lt;/br&gt;

在吕太后这一番操作之后,被太祖刘邦搞烂的钱币秩序,才总算是重回正轨,刘汉天下,也才正式开启‘重建华夏’的历史进程。&lt;/br&gt;

再后来,先太宗孝文皇帝继位,在吕后八铢钱的基础上,又另外发行了质量合格,又相对更加轻便的四铢钱。&lt;/br&gt;

到这,汉室糜烂的钱币秩序,才总算是在先太宗孝文皇帝手中,完全矫正回了正确的方向。&lt;/br&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