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七章 抢了霍金饭碗(下)(2 / 2)

此时杨振宁感慨的并不是自己居然没想到这么简单的逻辑原理,而是在感慨自己得出的结果:

黑洞的视界面积确实会随质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不会可逆的减小。

而这里的视界面积....便可以等同于黑洞熵。

这里的等同可不是字面上随便说的,因为只要把黑洞的表面积A除以普朗克常数h平方再乘以一个无量纲数,就能得到黑洞的熵。

随后杨振宁在面前的这个公式上看了一会儿,又对徐云说道:

“小徐,按照你的这个思路....我还有两个问题想确定一下。”

徐云连忙坐直了身子,说道:

“您说,我一定尽力解答。”

杨振宁顿了顿,问道:

“第一个问题,虽然时间有限,我没有具体进行过计算,但是根据质能等价定理判断.....”

“如果黑洞真的有熵,那么黑洞内应该也会存在信息?——至少是有限的信息?”

徐云点了点头,肯定道:

“没错。”

杨振宁所说的情况便是前头提到的贝肯斯坦极限,一个在2023年为数不多被与黑洞面积公式一同被证明的理论。

“......”

杨振宁对于徐云肯定的答复并不感觉有多意外,他抛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引出后一个猜想:

“也就是说.....黑洞,其实也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

徐云深吸一口气,胸口略微起伏了一阵:

“.....没错。”

众所周知。

在原本历史中。

黑洞物理学的发展,很大部分都和惠勒这个人有关。

约翰·惠勒作为爱因斯坦的门徒,和自己的老师一样,也认自然定律关键在于引力。

不过惠勒也曾和量子物理的大师波尔在一起工作交流过过,所以同样也是量子力学的信徒。

他有点类似古代一个叫做叶天士的人物,拜过很多师傅,最终集诸家之长自己也成为了一个大佬。

1967年的时候。

惠勒开始对史瓦西在1917年描述的引力坍塌物体非常感兴趣,这玩意儿也就是黑洞。

惠勒认为黑洞就是一个标准的终结体,无论是什么扔进黑洞,系统的无序度就永远消失了,因为没有任何物体可以从黑洞逃逸出来。

后来的许多工作都证明,黑洞确实是一个高度有序的终极压缩机,无论多么杂乱无章,都会在黑洞中心被压缩成无限小,包括....信息。

这种描述有点类似无神论者对“去世”这个概念的判定——没有生命气息,也没有灵魂前往地狱天堂。

但作为惠勒的学生,贝肯斯坦却不认同这点。

他提出也许信息并没有消失在黑洞,而是转化为了黑洞的一部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