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老钳工的手艺(1 / 2)

工业教父 韭菜盒子 1718 字 2022-12-10

这钳工可是所有工种里事儿最多的一个。所有其他行当的东西,他多少都要会一点。不懂那些设备的原理和操作,也就谈不上能维修保养。

而最能体现钳工工作含金量的,是机械安装。

各种机械设备,尤其是精密机床的安装,是非常有学问和讲究的。

首先一点,必须水平,是所有设备安装最基础的一点要求。但实际上在八十年代无论多好的工艺,也不可能保证地面完全水平。那就要求安装设备的钳工,一定要进行微调调整。

那可不是拿个水平仪比量一下就能弄好的东西。就算水平仪已经显示平了,但实际上还会有一定误差。这部分的误差,就需要钳工靠经验来抵消。

这还只是安装工作的一小部分。组装过程中各个部件的组合连接,处处都有学问和心思。螺丝多扭一丝还是少扭一丝,这其中细微的差别,只有那些最有经验的老师傅才能掌握。

对安装手艺最直观的感受,是他在受训精确射击的时候。远距离精确射击枪械,对于组装调试的要求非常高。经常都要求精确到千分尺小数点后三四位。

同样的枪械,在不同人手中组装出来,打出的效果会差非常多。一百米上散布多一个moa(打靶时子弹在靶面的着落点,散布的单位简称。),那二百米就有可能上不了靶。这还何谈精确射击。

而这其中差别,很可能就是枪管差了一两毫米,或是瞄准镜的螺丝多扭了几度。

而为了最大限度抵消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他们开发出了很多工具。

比如比较常见的,就是带磅数的扳手。设定好了磅数之后,当你扭动螺丝的力量超过设定数值之后,锁扣就会打开,螺丝就不再受力。这就不会把螺丝扭的过紧。

但工具永远都是有局限性的,同理工具永远都不会代替人的存在。

今天这位能让自行车稳稳当当的立起来不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自行车本身并不是左右平衡的,链条就全都在右面。而能将这个系统调教到靠自重就能左右平衡,那水平至少也有八级工的程度。

钳工可是所有工种里最难出八级的。怎么能让胡杨不感觉捡到宝了呢。

回到的工厂这边,项凌江立刻去“借”自行车。胡杨则第一时间来到的陶瓷实验室。

李西平这边工作还算是顺利。遇到的问题之前都基本已经估计到了。现在他正在解决的,就是细粉均匀分布的问题。

胡杨这次并不太担心研究的进度。以为他要的并不是完整的可以投入生产的成果。而只是一个验证思路的试验品。

最直观的一个区别,量产的话至少理论上要保证五成以上的成品率。这是理论上最低比例。

而试验品,不需要考虑成品率。理论上只要能够做出两个,就已经算是成功了。

第二天一早,胡杨就开始期待那位修车董师傅的出现。一直等到九点多,老师傅才姗姗而来。

发现大家都在等自己,董师傅立刻感到不好意思。一再解释是今天起的晚了些。

胡杨笑呵呵呵说道:“不急不急,董师傅吃早饭没有,要不一起吃点儿?”

董师傅连忙说道:“吃过了,吃过了。”

一番客气之后,胡杨带着董师傅走进一件厂房。虽然这里没有办公室和研究室那么暖和。但至少也有十几度,不戴手套也不至于有多冷。

胡杨昨天就注意过董师傅的手。那真的一双老工人的手。粗壮,老茧,厚重的指甲,皴裂的皮肤。

零下十几度的户外,徒手摆弄金属零件。那不是一个冷字就能概括的艰苦。有时候遇到补车胎的,还要用水来确定漏气的位置。实话说,胡杨真的心疼这双手。

董师傅显然对厂房里并不陌生,稍微打量了一下就把注意力放在自行车上。一辆是项凌江的飞鸽大二八,一辆是凤凰的二六车。

拎了拎,晃了一晃,抓着脚蹬子转起来,达到一定速度之后,捏刹车让后轮停下。如此反复了几次之后,董师傅站起来说道:“这两辆车毛病都不大,用不了那么多钱。”

胡杨说道:“怎么不用。我们不是要修好车。而是要达到您骑的那辆的程度。要除了车铃啥都不响,还要放得稳。”

在胡杨的再三坚持下,董师傅终于同意替胡杨他们拾到这两辆自行车。而胡杨一点离开的意思都没有,就站在董师傅身后看着,但全程都始终保持安静。

艺术....

当然一个人把一件事做到了返璞归真之后,就可以称之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