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过江(1 / 2)

工业教父 韭菜盒子 1713 字 2022-12-10

清晨六点,丹东对朝鲜口岸准时开放。东风卡车组成的车队,缓缓开上了鸭绿江大桥。

这座上下两层的铁桥,是丹东最重要的地标之一。下层通行车辆,上层通行火车。是丹东境内现存唯一与朝鲜连接的交通枢纽。

历史上先后有五座大桥连通中朝两国,到现在仅存只有两座。一座在上游的集安,是一座铁路桥。唯一能够走汽车的,就只有这座鸭绿江大桥。

其实鸭绿江大桥其实有两座。新桥就现在还在通车的这座,而旧桥就在南边不到百米的地方。仅剩靠近中国一侧的部分桥面,其余都只剩下的光秃秃的桥墩。

这就是丹东另一个重要地标和景点,断桥。1950年底到1951年年初的三四个月里,这座旧桥屡遭美军轰炸,最终被毁。

车队在新桥上缓慢前行,仔细观察能发现桥身的金属结构上有很多弹孔。

几公分厚的钢板,被洞穿,被撕裂...这些弹孔可不是普通枪械留下的。而是飞机上20mm口径的航炮扫射之后留下的痕迹。

现在这个样子,已经是经过了两次大规模修复之后结果。已经无法想想当年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鸭绿江大桥只有不到六百米。再慢也有走到头的时候。大桥另一头,朝鲜的口岸也已经打开,站满了荷枪实弹的士兵。

不要怀疑他们的枪里是不是实弹。稍微夸张一点说,朝鲜那边的子弹可能比他们家里的大米还要多。

这句话有两个意思,第一是朝鲜拥有的武器数量明显过剩,第二是他们是真的缺少粮食。尤其是大米这种细粮。

胡杨上辈子来丹东的时候已经是九十年代末期。虽然从没有他上过朝鲜的土地,但隔着边境线可以看过很多对岸的景色。

让胡杨印象最深刻的,是对岸的玉米地。

在边境这边能看到的,基本没有大片平坦田地,大都是一些山坡地、河边地。基本上看不到除了玉米之外的其他作物。

其实咱们这边也差不多,大的地块上基本也都种的是玉米。可就隔着一条江,两岸的玉米却怎么看都不像是一种东西。

入夏之后,咱们这边的玉米都是一人多高。钻进了玉米地里,外面根本看不见人。很多文学作品里,玉米地、高粱地里都发生过许多精彩的故事。

但如果是放在朝鲜那边,这些故事就根本发生不了。因为那边的玉米基都长不到两米高,既不粗壮也不茂密。根本挡不住外面的视线。

胡杨没有具体研究过朝鲜那边的玉米的亩产。但光凭目测,能有咱们这边一半就算不错了。要知道这不光是产量低一些问题,还有大量减产和绝收的可能性。

对于大田耕作的经济作物来说,除了产量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数据要考虑,就是抗病虫害和抗倒伏。

同样一场风雨,丹东这边只是减产,但对岸就有可能绝收。

朝鲜基本上所有资源都向军事和工业倾斜。或许是因为已经习惯了国际社会的救助,朝鲜对于农业的态度用东北土话来说,那就是“后妈养的”。

所以食物和日用品在朝鲜是非常受欢迎的。这次过江的车队里就夹带了很多。当然,都是经过伪装的。

过关过程很顺利,这也在意料之中。金旻道是新义州的土皇帝,他的副官最站在口岸外面,没有任何人敢在这里搞一点小动作。

不过我们国家的老古老民间智慧告诉我们,阎王好见小鬼难缠。未来少不了从这个口岸进出,“小鬼”们的关系还是要搞好的。

所以按照惯例,车队很不经意的忘了几箱东西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随行的朝鲜翻译和负责的少尉交换了一个默契的眼神。

车队顺利走出口岸,真正的踏上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土地。金旻道的副官并没有和胡杨他们做任何接触。他只是站在车旁看着,因为理论上这件事和金旻道没有任何关系。

按照程序,这次和中国企业华夏农机厂进行合作的,是新义州对外商贸办公室,和新义州工业局。

工厂的位置并不远。车队开出不到十分钟,就转进了一个院子里。不出意外的话,在丹东的锦江山上就能用望远镜看到。

不知是不是就是因为能被看到,所以这里的条件比胡杨预想要好很多。至少有一个完整的围墙,里面的厂房也基本该有的都有。这种条件已经算得上惊喜了。

工厂的厂长就在门口等着他们。没有欢迎仪式,卡车直接开进院子里,木制大门随即立刻关上。

通过翻译他们认识了这个厂的厂长孙允在。一个四十来岁有着啤酒肚的男人。

这个身材在朝鲜不多。在一个食物严格配给社会中,能吃饱都很困难。能吃胖这本身就代表了一种特权。